在文学史上,有一种文风叫“无病呻吟”,我把它叫做“瞎折腾”。
话刚出口,马上要被自己打脸了,因为我也想呻吟呻吟。
先自我剖析一下:无名气,无成就,无远大前程。基本属于“三无人生”。只庆幸出生在一个极好的年代,成长在一个充满可能的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享用它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虽不至于十分痛苦,但也时常挠着心窝子。于是不吐不快,非说不可。
自从话语权有了保障,说话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不像鲁迅,身处一个不能好好说话的时代,他只能让话语的锋芒掖着藏着,但那毕竟是个新思潮刚刚破壳的时代,袁世凯那个假皇帝刚刚被拉下龙椅,新想法萌芽生长了,表达方式再怎么委婉,一出口,一提笔,还是相当辛辣的,那种辣不是汹涌澎湃的辣,而是意味深长,越久越受不了的辣,在那个民智未开的时代,一切憎恶他的人,用鲁迅的话说,他们都是“伪君子”。
鲁迅开了民智先河,哪怕小心翼翼地说,仍然会得罪很多人,小心翼翼做些事情也会触动些利益。
譬如推崇白话文,在当时竟是一件极难的事,保守派仍要用性命坚守“之乎者也”,还有蓄辫子,裹脚,我就想问“你多久没洗了?”,这些个封建社会的糟粕,不仅不卫生,还伤骨头。但在当年,如果鲁迅明目张胆说反对,那是有性命之忧的。
鲁迅的隐晦和辛辣是时代的产物,他逼不得已。如果能好好说话,谁还会那么刻薄呢?不见得看到“小D”就冲上去骂“你妈妈的!”吧?总不能见了“王胡”就干架吧?这是没有必要的。能好好说话,就不会尖酸刻薄。在那个智商和灵魂被低温冷冻的时代,鲁迅的风格倒像是慢慢打开冰箱门,把各种冷冻的东西放在常温下,也并非立刻猛火解冻,那也是绝对不行的,搞不好烧伤了皮肉,内里却仍旧是冰的。因此他的风格不仅独领那个时代的风骚,在后世也无人能出其右。
现如今就大不一样了,自媒体满天飞,各种APP充斥家庭、办公电脑及移动客户端,以前“媒体”这只“旧时王谢”的“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百花齐放的时代终究摆在我们面前了。几乎是一夜之间摆在餐桌上,摆在斑马线上,摆在马桶上,摆在地铁里,摆在大学生的青春里,摆在中学生的周末里,摆在小学生爸爸妈妈的纠结里,最终摆进男女老幼骨肉里、魂魄里。
刷存在感变成了“你刷刷我,我刷刷你,不刷白不刷,刷了也白刷”的循环往复,刷的成本尽管很低,存在感的边际满足感却越来越薄了,怎么办?下猛药呗!
于是乎,有了对社会热点非黑即白的奇葩论调,有了对国家政策的曲解,有了假新闻,有了低俗和色情暴力,有了标题党,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内容却是灰溜溜,有了羊群效应,有了道德绑架......
就像瘾君子的欲望盒子里,这些宝贝儿可能还不太够,因为文字太慢,评论太泛。幸而又有了新式武器:视频直播。譬如某抖,某手等等,这些武器相较于文字工具,特点是来势凶猛,招式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总之谁挡杀谁。于是有了各种形式的“瞎折腾”:某女和黄鳝、虐猫虐狗、跳粪坑、裤裆放鞭炮等等,有了各种挑战底线的“视觉大餐”。
总结起来就是:“吃得有点饱,感觉有点撑,需要找个地方撒撒野!”。
当然,文字只是工具,平台只是桥梁,工具和平台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刷它们的那只脑袋,正常脑袋还是南瓜脑袋,区别是很大的。“杀”过老南瓜的人都知道,里面除了瓜子,一些须须,其他位置是空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
所以,对于自媒体平台的应用,正所谓:用好了,阳光灿烂,杀菌补钙;用不好,烟囱林立,乌烟瘴气!
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和书写的,那些“瞎折腾”终究进不去历史殿堂。
去年,国家网信办开展了有关自媒体账号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北京网信办删除了49.6万篇各平台的各类违法违规自媒体信息,关闭了11万个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
这是六月的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