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动的阅读
阅读或多或少是主动,我们不可能在昏昏欲睡的情况下读进去一本书,因为读书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只用眼睛看就可以的一项活动。读书是需要动脑子的、是需要思考的。读书时不仅要读,还要思考,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在书中想传授给读者的信息,然后才能把这些有用的知识、信息为我所用。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因为根本没有吸收书籍里想传授给读者的一些知识,这种状态的话读再多的书只是在做无用功、白白浪费实践罢了。
只读而不思考,就像是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书呆子”,读得多却读不通。千万不能陷入读得多就读的好的误区。
2.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
作者认为的真正的阅读是: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即只凭借一己之力,只靠自己的头脑运作,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这样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获得理解而阅读二者的差异是很大的。
为获得资讯的阅读比如说看新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对脑力、理解力的要求没那么高,只要看得懂文字,基本上就可以进行“为获得资讯的阅读”。
为获得理解的阅读不同于为获得资讯的阅读,更有意义的阅读是为了理解更多的事情、知识等,是以增进自己的理解力为目标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记忆更多的“资讯”。
3.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学习之间的差异
指导型学习指的是有人用言语、文字教导另一个人,比如我们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是指经由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个过程。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学到东西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不能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是主动的,而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无论是指导型学习还是自我发现型学习,最终都得靠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才行。指导型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学习之间的差异可以认为一个是辅助型自我发现的过程,一个是非辅助型自我发现的过程。
“思考”就是用我们的头脑去增加知识或者理解力,如果说指导型的学习或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是增加知识的唯二法门,那么思考一定是这两者都会用到的东西。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一个人必须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我们要再提一次,这就是在非辅助型的学习中经常想要强调的任务,而在被教导型的阅读,或倾听学习中被遗忘或忽略的过程。譬如许多人会假设一位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一定会运用他的想象力,而他们在读诗时却用不着。简单地说,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再者当然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这么说的理由在于:阅读就是一种发现——虽然那是经过帮助,而不是未经帮助的一个过程。(摘录自原文)
似乎阅读和倾听都是向老师学习的过程,在某一程度上来说,这确实是真的。两种方式都是在被指导,都需要被指导的技巧。因为倾听是跟一位眼前的老师学习——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倾听时,你问老师一个问题,会得到解答,省去自己思考的时间;而阅读却只能自己找答案。
如果我们追寻一种理解,我们就必须自己动脑去理解它,否则没人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当我们离开学校,我们不再有老师的帮助指导。当我们打算从书籍上继续学习和发现时,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这就是《How to read a book》这本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