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药家鑫这个名字,只因为他好像是被判了死刑。直到今天在听王学明老师的讲座的时候,他提到了药家鑫案,才想起来看看怎么回事。当我通过柴静专访药家鑫家人的节目了解到2011年药家鑫开车撞人,然后用随身携带的锐器将被撞伤的女子捅死,我感到无比吃惊。就常理而言,肇事者一般会因害怕而逃跑,或者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而作为大三学生的药家鑫,却做出了非常理之事,他内心难道没有良知不说,连畏惧之心都没有了吗?而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事件双方对待对方的宽恕,不知道是出于节目效果的考虑还是真正地记录了双方的感受,总感觉眼前的画面有失真实。或许,自己的阅历太浅,或许自己的思考不够深度,总之,有些难以理解。
1.从短片中可以看出来药家鑫在家一直被严格要求,从未被表扬。王老师说,毛主席爷爷还说青少年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考了100分,又怎样,还没到中午,为什么不能骄傲,没有高调过的人谈什么低调。咱俩新的爸爸就是担心孩子会骄傲,他自己说还是对孩子很认可的,就是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药家鑫听到的永远都是更严格的要求。父母追求完美,迫使孩子也追求完美,有点瑕疵都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沉迷于上网,甚至自己要求去地下室待了一个月。从初中开始,就有了自杀的年头。内心深处是无比害怕自己的父亲。但戏剧性的是,在被执行死刑之前的10分钟探视时间内,他却说爱爸爸。他的内心已经严重扭曲,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完父母对他的要求,有种泪目的感觉。做错事不能和父母分享,遇到事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取得成绩受不到赞扬。这个家庭带给他的只有创伤,一次一次的心灵上的创伤。出事后,没有承担起责任,反而变本加厉,伤及无辜至死。他的责任感哪里去了?终究是安全感的缺失。不敢承担责任。王老师说家应该是一个让人想起来就有动力充满力量的地方。但面对只会要求自己,从不给予关心,从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的父母,哪里还有力量?
2.让我感到很困惑的是药家鑫的父母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无知或者不懂道理。面对镜头,他的父母坦诚地表达了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所作所为。在他们心中,自己对孩子的严要求,并没什么不妥之处,直到出事后开始反思自己可能太过严格。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如果孩子的心里出现了问题,父母是应该最小察觉到的。可是并没有。对,他们的亲子关系就是赤裸裸的要求与被执行的关系。父母从未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孩子也从未真正向父母吐露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