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请听望子第六课。
“每一次带他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呢,他都不愿意和小伙伴分享他的玩具,还有好吃的。”
“孩子胆小,安全感不够,不能独自上台展示,如何引导?”
“上幼儿园开始,我慢慢发现,小孩子无论是在外课余活动或是幼儿园里都抗拒上台展示。”
“上幼儿园后他就很霸道,特别喜欢抢东西。最近我有观察到,每次回来我们问幼儿园的事情,宝贝就要跟我们岔开话题,要么就不知道,不愿意跟我们家长分享,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愿意分享玩具,更不愿意跟小朋友们合作。他就一个人在一边,每次吃好吃的让哥哥分享给妹妹,哥哥都不愿意分享,就算勉强分享了也是很不情愿的。”
幼教频道的家长朋友,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孩子总是不愿意分享怎么办?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刻。这个现象在幼儿时期特别明显,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呢?
有一个家长朋友说,他家的孩子活泼开朗,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显得比较自私。有一次他拿着两个气球,邻居家的小妹妹要一个,好说歹说啊,他就是不给,实在让人头疼。
其实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发展,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零食、玩具都是他们的最爱。当物权意识开始萌芽之后,他们就会选择拒绝分享,这其实并不是自私,而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物权意识的发展大概有以下这几个阶段:
1、在一岁以前是模糊期,他几乎没有这个意识。
2、2到4岁的时候是敏感期。
这个时候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甚至爸爸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3、在4到6岁是规则的建立期。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尝试跟他人建立玩耍的规则,但仍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4、在六岁以后,他进入了乐于分享期。
这个时候啊,孩子的分享意识开始成熟,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善良,开始愿意大方的分享。所以当孩子还处在物权敏感期的时候,我们需要逐步的引导孩子去分享,但绝对不要去逼迫孩子分享。
如果父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的,就会导致孩子更加不愿意分享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家长经常给孩子贴标签,他会认为孩子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小气的表现,但这明显是错误的看法。
如果孩子天生乐于分享,当然很好,但很多情况下他是不愿意分享的,这其实就是因为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不一样,比如别的小朋友看上了你家孩子的玩具,有的家长就会很大方的把它送给孩子,自己的孩子因此哭闹发脾气还会被家长指责:你不能这么小气,你不太懂事儿,不就是个玩具吗?但对孩子来说啊,大人眼中这些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玩具,可能对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有亲戚或者朋友的孩子看上了你家孩子的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征求一下自己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不舍得送人,那么我们就不要强迫他,我们可以再买一个送给别的小朋友,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其他的礼物,这样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爱他的,在乎他的,珍惜他的。
因为如果父母强行逼迫孩子去分享呢,就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抗行为和不安全感,甚至形成了易怒、自卑和敏感的性格特质。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被迫的无私和分享,对孩子而言,通常是以牺牲自我需求为终结的,很容易让孩子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自己也不重要,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认为只有顺从和讨好,才会值得被别人喜欢和爱。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逼迫孩子牺牲自我去拯救他人。那如何帮助孩子形成乐于分享的意识呢?
那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小方法。
第一点就要换位思考,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比如在家里跟孩子进行情景演练,让孩子和自己分享玩具,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方的感受。如果你不给他这个玩具,他会不会很伤心呢?如果你把玩具借给他,他就会很高兴,你也会很快乐,你们还能够成为好朋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也让他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去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第二点就是明确权利,帮助孩子分清物权和使用权。
心理学研究表明,因为物品归属而产生的争议和冲突是儿童期发生的时间最早、最为频繁和最为激烈的社交冲突之一。
就是抢东西嘛。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这是因为他们以为把玩具借给别的孩子玩以后啊,这个玩具就不是自己的,这其实是孩子没有搞清楚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比如说孩子知道这个东西借出去了,明天或者后天会还回来,东西呢,玩具依然属于自己,损失似乎没那么大,他就自然愿意的去分享。
第三点要适时的去表扬孩子,赋予孩子荣耀感和骄傲感。当别的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给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提醒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呢?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如果你把玩具也分享给他,他也会感觉到很开心,以此来暗示孩子,分享是快乐的开心的事情。
同时当孩子乐于分享之后,我们要及时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心中产生一种荣耀感和骄傲感。
比如说你今天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了,非常棒,爸爸妈妈要向你学习,及时的赞赏、表扬和认可,是强化孩子行为的有效办法之一。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记着回家,有个孩子多做一些情景演练。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关于孩子们分享这个话题,我有这么三点感受。
第一,大人教孩子。
有一位同仁分享说,大家在孩子小时候也就两岁多,他就开始引导孩子的这一点。比如有一天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了两个朋友,要分葡萄吃,妈妈就将葡萄粒儿放到盘子里,让孩子端着。这时候孩子的口水已经流出来了,然后走到大人面前,一个一个分完,自己坐下来吃的时候,大人每个人都给孩子的盘子里装了一颗葡萄,你看就这样的一个场景,借着这个机会,妈妈就开始引导孩子:分享的快乐!
你主动给予别人,别人也会给给予你,甚至更多。
当然在家里呀,长者先幼者后也是要培养孩子们的有序和规矩等。
我们看:家中每一个这样的场景,通过引导,以至于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当然,家长们首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给孩子种下好人好自己的种子,共同的去提正: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样的自然人生之道,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父母一定会培育出好孩子。
第二点,不要把正常的看成是不正常的。
曹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要尊重孩子,他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这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既有局限又有合理性的一面。
比如,在他们的小时候为一块橡皮,一个气球,一个玩具等等。对他们而言,这都是特别重要的。那是他们幼小心灵里的大世界,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不懂事这样的标签,扣上一顶大帽子,千万不可为一事一事而伤着孩子的心,哪怕一句不好的话,或者凶凶的眼神,都会给孩子心理剩下不善的种子。
而每一颗种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一定的时间内,他都会发芽,开花结果。
这样我们也看到,有时候就因为这样的一颗种子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是一种美德,家长们对孩子也是一样。原本我们怎么样看待他人,不在于对面是谁,而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同理心,能够悦纳和喜悦他人,这是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场长线。说到本质,我们有怎样的心,就会培育出怎样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整个过程,也是我们格局和境界的兑现。
慢慢地学习当中,我们一定会有这样切身的体会。
所以说孩子在某一个时间段年龄段,一些正常的行为,切莫当做不正常,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平添了一些不该拥有的压力。我们在内心永远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三点,分享是一种美德。这要从家里开始,然后慢慢的培养,倡导我们的一种家风。
曹老师说,发现孩子们分享的时刻要及时地给予认可和赞扬。
关键词就是鼓励、赞扬、认可。首先要看我们要预备好这样的场景,又有机会彼此赞叹。比如说就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人之间爸爸妈妈都要互相礼让,第一口菜夹给对方,再给孩子。有爷爷奶奶在,要先给长辈,有朋友在先给朋友等等,或者把最好吃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想给家人,好东西要留给别人。餐桌上是有文化的,也有着人生之道确实好,家风是一点一点旅顺出来的,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开发他们心中无尽的爱的美德,分享也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