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追星族”,提起“明星”,脑子里蹦出的演员、歌星也只停留在年少时追过的家喻户晓的大众名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明星”二字也越来越不感冒。
接触新教育、学习共同体后,知道了朱永新、李镇西、童喜喜、林忠玲、许新海、陈静静、褚清源等教育界大腕。开始关注他们的作品,接触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追求,感慨于他们的成就。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厚书,都是一部传奇,由衷的敬仰。慢慢的发现自己成了他们的“粉丝”。很庆幸镇里一次一次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走出去,我见到了“真人”。
在南阳,我和同伴们参加了 “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第一次见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发起人——陈静静博士。以前都是通过网络直播、书籍了解静静的课改之路。她可能不知道,在义桥有一批乡村教师在默默追随。这次坐在台下听静静博士的报告,很是兴奋,蠢蠢欲动想找机会合影留念,但,止住了。因为我觉得出来学习不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大人物,更不是凑热闹,而是要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这,就够了。
第二次见到静静博士是参加在滨州举办的“学习共同体伙伴学校研究坊”。巧合的是,静静就坐在我前面,忍不住偷拍一张背影。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不就是在追星吗?而且,在偷偷的追。想合影没张开嘴。
叩问自己,为什么想和专家合影?想借他们身上的光环吗?想证明自己什么吗?还是只想留个纪念?如果都不是,意义又何在呢?我从潜意识里探寻答案,无果。有种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的小遗憾。
新教育年会,由我看来是群星云集。站在朱永新教授旁边,看着他被粉丝里三圈外三圈的包围着,签字、拍照,寸步难行。不亚于电视里歌星出场。朱教授从我面前走过,我只留下崇拜的眼神。
分论坛中,和李镇西老师对面而坐。大家抢着和李老师合影,我也不再满足于只留下无痕的崇拜眼神。兴高采烈的走到李老师身边,排队留影。因为李老师最近腿脚行动不便,他坐着,我站着。拍完我把脸伸过去开玩笑的说:“李老师,您看看我的模样。”“哦哦哦,我记住了。”李老师长者的口吻回应我。我知道,他不会见到我们的合影,我想至少要看到合影老师的模样,这张照片我一定会好好珍藏。
如愿以偿有了和李老师的合影后,“李镇西”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更有了力量。用心读“镇西茶馆”的文章,搜索他的故事、讲座。阅读更有了动力。我在“追星”。
在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见到了童喜喜老师。家里还有一套未读完的童喜喜系列丛书《读写之间说为桥》,所以对喜喜并不陌生。机缘巧合,休息时间居然和喜喜老师走进了同一个电梯。意外惊喜,立马拿出手机,“啪”自拍定格永恒。喜喜很亲和,我们的交流很舒服。对我的改变就是,我要细细的再读她的书,看她转发的文章。我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星”。
这次姜堰之行,我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也是今年新教育年度人物——林忠玲。我崇拜林局,因为他是我理想中的最有才华、最有思想,最有温情的教育行政领导。关注他的简书,喜欢他的真实,钦佩他的洞悉创新力。我把他定为偶像,怎能就这样和偶像擦肩而过呢?合影!
我成了“追星族”,合影,表面看只是想靠近名人,其实是渴望朝向优秀的外在表现,是对学识的朝拜。与优秀的人为伍,自己才能越来越优秀。崇拜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朝向卓越,不断前进。
我自豪,我是“追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