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总是粘着爸妈,非得讲个故事才肯去睡觉。
讲个让孩子满意的故事还真不容易:故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复杂,更不能太简单让他立刻猜出结局,还要精彩。那个时候真的是搜肠刮肚啊!除了以前自己小时候听过的西游记、三国、安徒生、格林还有一千零一夜,再到电视里看过的黑猫警长、葫芦娃、喜洋洋、熊大熊二还有米老鼠唐老鸭,甚至把自己大学时代看过的金庸古龙甚至网络小说的情节都翻了出来,编成一个睡前故事讲给孩子听……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
一个人,如果随时都能编出让孩子满意的小故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当代认知写作专家阳志平老师,也一再在强调想要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延续“最小故事”的原则。人类大脑是先天性的故事接收器。
那么怎么能够写出好的最小故事呢?应该遵循的是一二三的原则。
一个主题
所谓一个主题,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学就学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尽管好的故事不一定(或一定不会)是一个单纯事件的,但是构建一个故事往往为了阐述一个主题。狼来了讲的是一个撒谎孩子的故事,金斧头讲的是一个诚实孩子的故事,三只小猪讲的是诚实工作必得回报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讲的是一个虚荣国王的故事……我们当然可以从其他视角,更多层面去结构故事,但首先,应该保证我们写的文字,我们讲的故事都必须有一个主题。
两个“S”
不管读者是1岁还是100岁,让写作出色的秘诀是两个S。第一个S是场景(Scenes),第二个S是展示(Show)。
场景(Scenes)
场景是什么?场景是故事的“现在”,一个时刻接一个时刻,没有概述。它不是角色脑子里想了什么东西,而是有形的,具体的画面。当一个故事能够让我们确凿的看见发生什么,而不是事件的浓缩或者概括。场景在写作中的作用有两点:
- 推动情节的进展。
- 揭示角色身上的一些新东西。
写场景其实并不太难——你也让自己置身其中就行,像角色一样在场景中,想象一下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尝到了什么——用上自己全部的感官,会让场景更加鲜活的呈现。
展示(Show)
展示出来,而不是告诉读者。
不仅仅是场景,短语、句子都能够展示出来,故事才能更加生动,写作才会更加出色。写“大琳终于搞明白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告知性的。而写“大琳的眼睛似乎一下子就亮了起来,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则是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得出大琳搞明白了,放松了的结论。
用展示代替告诉,由作者界定角色,为读者描绘出全面的场景,可以更好的赋予场景以生命力。
展示看起来需要描绘出更多的细节,因此会让字数增多,让自己写作显得“啰嗦”,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比如“他动手打人了”,可以变成“他狠狠给了一拳”。
三幕结构
好的故事和好莱坞电影一样,都遵循传统的三幕剧结构。简单的说,三幕剧结构就是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一点并非西方戏剧所独有的东西,其实我们在小学学过元代乔梦符强调的:
“凤头”、“猪肚”、“豹尾”。
在故事中如此,在其他文体写作中亦然。
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郝拉利在他经典作品《人类简史》中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人类(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统治这个星球的主宰,超越当时脑容量、工具使用频度都大于智人的尼安特人(穴居人),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智人会讲故事,懂得八卦,因此而创建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让更多的智人围绕虚拟目标而协作……
好吧,讲好最小故事,为了人类延续(认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