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主席是女人,头衔却是阳性,怎么办?
今年四月份,柏林迎来了历史上首位女警察主席。刚一上任,各方政客就对主席办公处该不该改名展开了争论。
目前官方的称谓仍然是“Der Polizeipräsident in Berlin”,一看性别显然是男性,而现在头儿确是女性。如果要符合实际情况,就要改成“Die Polizeipräsidentin in Berlin”。要改动的话,就要改至少女警察主席的办公大楼的名字,车子上的标识,以及办公用的信头如罚款单等。
SPD和绿党认为应该改名。而AFD则反对,理由是不该为了性别之争花掉纳税人的钱,再说,如果下一届警察主席是个男人,不就又得改回来,又得再次花纳税人的钱。
面对这样的争论,柏林警察推特上给出了建议:如图
对于这个问题,女警察主席本人说:目前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可见,改名这事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不知2005年德国迎来历史上首位女总理时是否有过这样的争执。总之,只要默尔克在任,她的官方称谓就是"die Bundeskanzlerin",而不是"der Bundeskanzler。
为什么会有性别之争?
与中文不同,德语单词带性别,共有三性:阳性(der),阴性(die)和中性(das)。那么按照中文的习惯,是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阴柔的东西就是阴性,阳刚的东西就是阳性呢?不一定。比如,太阳在我们中文语境里是阳刚的,德语里却是阴性的die Sonne), 而我们一般说祖国母亲,德语却是中性 das Vaterland(父亲之国)。
在德国历史上,与中国一样,男人在外干活,许多行业是男人在干(想想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女人还是很少出门工作),受教育的也大多是男人。因此,许多职业的头衔等都是阳性的,如 der Becker(面包师), der Professor(教授), der Gartener (园艺师)。
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和男人们平分秋色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明明是女性在干活儿,头衔却是阳性的。还好德语单词方便之处,往往就是改个结尾就行了,把er, or改成in, 必要时把前面的e 改成ä,如 die Bäckerin, die Professorin,die Gärtenerin。
性别狂热症(Gender Wahnsinn)
在性别之争中,有种偏执的现象,人们称之性别狂热症,就是钻牛角间,恨不得赋予所有的阳性单词一个阴性的写法。有家网站举了几个性别狂热症的例子,比如:
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德国连锁药妆店Rossmann把位于汉诺威的一家总店把店名改为Rossfrau。
大学里,有derProfessor/die Professorin(教授), der Student/die Studentin(学生),der Mitarbeiter/die Mitarbeiterin(工作人员)。有专家建议说,总是改单词的结尾太麻烦,并且两个单词并列在一起太长了,不如来个折中的办法,把结尾统统改成X,就包括了三性。
目前,德国已经有了无性别差异的公共厕所,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男性,女性,还是变性人,双性人,都可以使用同一个厕所,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性别之争的合理之处
虽然在性别上太吹毛求疵的现象挺让人烦的,特别是个别政治家用来制造话题的时候,但是,性别之争确实有合理的一面。
比如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从小说德语,思维方式当然受德语的影响。职业名称的性别极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将来的职业选择。于是男孩们更多会选择典型的男性职业(如建筑师,电工等),女孩们选择典型的女性职业(如护士,空姐等)。
语言对我们的思维影响重大,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反思确实有必要。
随着性别之争,德语界可能出现更多的新词,学德语的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