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天的疲惫坐在回家的地铁,翻着手机里的阅读软件,发现胡适的《怎样读书》,开篇就提到为什么读书的讨论:“读书的功用,从前的人无非是为做官,或者以为读了书,“颜如玉”“黃金屋”一类的東西就会来,現在可不然了,知道读书是求知识:为做人!”
突然就把自己的记忆拉回高中时代,那个开启我读书的时期!回忆起自己为什么读书?黄金屋还是颜如玉?
我为什么读书?这里指的书是文学、艺术等真正对个人兴趣产生影响的书籍。记得我第一次“读书”是高一的一次语文阅读课,老师带我们去了图书馆三楼的期刊阅读室,里面有各类的文学期刊,由于受环境影响,就安静地看了起来。后面知道二楼可以借阅书籍,就办理了图书借阅证,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
那年我16岁,直到那个年纪才接触到文学,前面上学的九年只是上学而已,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田间的玩乐。人在教室里,却在脑海里演练着爬树摘马蜂窝的过程,下课后却是和同学们一起玩耍闹腾,活活一幅罗大佑《童年》的画面。
自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才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一开始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书,对文学的分类、作者都不清晰,第一本书只有借课堂上学过的鲁迅文集,看了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等小说,稀稀落落地读完两本也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只是去读着。
在第一个学期末的考试前夕,外面下着小雨,沿着昏黄的路灯在城里逛着。在步行街上的书店就停了下来,在里面随处翻看着,最后买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简.爱》,自以为是讲简单爱情之类的书,在十六岁的花季里,懵懵懂懂地就买了它。回去读了译者序言才知道,简.爱是主人公的名字,她叫做简。虽然过了整个寒假到第二年开学才读了一点点,但从序言里了解到勃朗特三姐妹,进而到《呼啸山庄》。从英国文学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整个高中四年(休学一年)里,任何时候都随身带着书,上课读、下课读、放假也读,我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最爱读的是译者序言里对作者的介绍,看他们起伏的人生、斐然的成绩、显赫的名声,幻想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未来。
四年读书时间里,虽然读了很多书,但真正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或许是勉强看了很多根本看不懂或者看不完的书,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简短却充满哲理、爱意的书,让我很是入迷。泰戈尔的诗我喜欢读,从来不强迫自己去背一句他的诗,每次读完脑袋如同放空一样,思想随着诗歌构筑的意境而去,沉浸在诗带给我画面久久不愿醒来,或许这就是泰戈尔的魅力!时至今日,我依然记不住泰戈尔的一首诗或是散文,只是他的意境在脑里流动,仿佛明白陶潜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地:让灵魂在书中依然自得。
自己受泰戈尔影响,也模范着写过很多散文诗和现代诗(自己再高毕业后整理了一下,慢慢七八个笔记本,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有上千首吧!但多数是模范之作或是无病呻吟)。泰戈尔把握带进了诗的殿堂,于是纪伯伦、海涅、歌德、拜伦甚至荷马一一成为我拜读的对象,记得自己还模仿《唐璜》写过100首左右组成的长诗。小说方面,也有很多著作对我影响深刻,曾花真个通宵读完小仲马的《茶花女》、读了无数遍的《维特》。在我遨游在文学里不能自拔的四年里,写过几十篇短篇小说、千首诗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这些便勉强算是我四年读书的成果吧!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里的图书馆让我眼花缭乱,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美术史、美学论著成了自己主要看的书,石涛、陈丹青、丰子恺是自己看的较多的,但到目前也什么都没记住,这就是读书博而不精的缘故,只有现代美术史上各个画派的演变还记得很清晰,从印象派到后印象三位大师,塞尚的风格发展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成像方式演变为几何主义;梵高的热情发展为野兽派的狂野,再到后面的超现实主义、达达派等。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美术史老师的影响,他系统的给我们梳理美术史演进及背后推动社会、美术史发展的深层原因,让我学会在自己脑海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一旦记住就很难忘记。
再后来,网络小说进入了我的生活,在现实找不到很强的存在感时就沉迷在网络小说的世界里,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直到工作以后,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精力不允许自己看书到天明,突然很想回到老家自己的房间,看看书架上自己从生活费克扣出卖的书,如同余秋雨在填一个静读十载一样,用书籍的力量洗涤自己浮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