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5年,几经外放,历尽坎坷,沉浮宦海10年的苏东坡知密州。在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他再一次在梦中和亡妻王弗相遇。美貌聪慧的娇妻似乎从未远离,依然在昔日的窗棂畔下,安静优雅地为他款款地梳妆。
蓦然醒来时,苏东坡已然泪千行,10年来对亡妻的思念,让苏东坡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情感的喷发,化作了一首凄美绝艳、让人肝肠寸断的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和苏东坡是同乡,四川眉州青神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乡贡进士,她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知书达理,聪慧谦谨。
两人的结合简单而传统,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这个媒人有点特别,他就是王弗的父亲,也是苏东坡的老师王方。
当时的王方正在青神中岩书院教书,苏洵慕其声名,将18岁的苏东坡送到此处,拜入王方的名下。王方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决心将自己的爱女托付于他。于是,在1504年的中岩寺山脚下,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此时的苏轼18岁,而王弗15岁。
这一段姻缘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彼时,十八岁的苏轼受父亲的指派前去中岩的青神乡贡进士王方那里受教,苏轼自幼聪敏机智又勤奋好学,甚得老师王方的喜爱,老师所居的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一泓绿水,相传这是慈姥龙之宅,苏轼在此读书时常临流瞻景,望着水清如许,却觉得失了些许意味,便大叫说:“好水岂能无鱼?”后抚掌三声,霎时间,岩穴之中群鱼喷涌而出,又如精灵在水中浮空跳跃,苏轼大喜,苏东坡见鱼池里的鱼儿非常活泼,人们对鱼儿指手画脚,鱼儿也异常的配合他们游来游去,似乎表达了客随主见,于是苏东坡提名为“唤鱼池”。王方和众人听了都非常赞赏苏东坡的才学,这时王佛的侍女送来了王佛的提名。王方更加高兴了因为两人的提名一模一样,他对苏轼说你与小女真是佳偶天成天生一对。
婚后的王弗相伴苏轼左右,竭力照顾丈夫周全,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苏家好儿媳。而苏轼则天生豪放浪漫,在不羁之下,隐藏着一颗近乎野性的童心。王弗时常陪着苏轼徜徉于中岩寺的古庙清溪边,流连于半山腰的山间密林里,伴他郊游野炊、读书吟唱,陪他纵情山水、怡然自乐。
嗜书如命的苏轼手不释卷,而王弗“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当初嫁给苏轼时,王弗个性内敛,不嗜浮夸,“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王佛更是一个满腹经纶有非常谦虚的人,他并没有告知苏东坡自己通晓四书五经以及所有文书。
婚后苏轼常常因为诗词歌赋中字词用意通宵琢磨,王佛常伴左右。苏轼为了考功名常常苦读不懂的地方王方都能帮他解答,这让苏轼非常意外,他很好奇自己的妻子到底读过多少书。常常与妻子讨论自己的心得,妻子每每都能帮他找出遗漏的地方。这种贤妻让苏东坡的仕途之路不会那么辛苦。
苏轼由衷地感叹“其敏而静”,至此方知这位妻子不仅秀外慧中,而且知书达礼,从此将她视作良师益友。王弗的这则“红袖添香”的故事,后来都被苏轼记载在了《亡妻王氏墓志铭》里。
苏东坡没经历过什么磨难与背叛,所以他遵从“人性本善”的原则。王佛开导他要交善友,远恶友。苏轼却毫不在意,王佛担心他。
于是苏东坡每每与朋友谈话都在偷听。这让苏轼很生气,王佛并没有因此不高兴,他劝解苏东坡远离好友章惇,此人心术不正,表里不一。苏轼不解,苏东坡入仕不久就因为知己章惇被贬。此时的苏东坡才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
然而,这种神仙眷侣的日子没能持续几年,悲剧就发生了。也许是在异乡水土不服,也许是为苏轼挂心太多,身体本来瘦弱的王弗,就一天一天地憔悴下来。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只和苏轼相伴了十一年,留下一子苏迈,刚刚六岁。王弗的死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失去相爱的伴侣,也是失去了一个知音,一个体己,更失去了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建议与帮助的引路人。
怀着对亡妻的思念,阴阳两隔想见却不能见的无奈与百感交集,才能让苏轼写出这首满怀深情、催人泪下的著名诗词,此情此景依然是他心头永久而美好的追忆。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