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书笔记
又是一年高考季,不免想起自己高中被理科折磨的日子。哇,可以说花了很多时间去看去记,反复看书刷题,物理错题本写了厚厚的四本,但是理科课上,经常因为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而委屈得想哭……像我这种状态的人,往往被誉为“理科班的文科生”,老师也不知如何是好。三年过去了,加之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用学多少数理化的专业,当初做过的题目早已忘记,但是那种无助的情绪还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对着《学习之道》审视自己,发现我实在是有太多的无效“勤奋”。专注于字迹、排版、颜色,将笔记本身当成了作品,忘了其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方法才是我最需要掌握的(当然,学了设计类专业以后,排版变成了我的强项)。忙于眼前的一小块任务,没有抽出时间预习或复习,学过的知识瞬间就忘了。
现在,我试着每一天早晨都复习前一天的知识,无论大小。开始有些困难,因为回想的时候发现自己只能回忆起很小的一部分,为此感到狂躁。希望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都慢慢的整理好呢。
因为不懂得放松,总是不能从专注模式中抽离出来。高考理综那一天,因为过分专注一道物理选修大题,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小时,结果只有5分钟写化学大题了,那叫一个扎心,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走出悔恨的情绪。读了《学习之道》,我才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要切换思维,要自我放松。因为专注模式之下,人的眼界和思考范围都是有局限的,非常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因而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你的大脑非常放松,没有把注意力锁定在任何事情上,解决方法也许会轻而易举的浮现在眼前。
知晓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去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雅思考试。在每个收发卷的间隙,我挺身立直,双眼微闭,用瑜伽休息术放松自己的眉心、眼球、脸颊、双肩……用Gauranga Breath放松自己的思绪。结果做题的感觉真的顺畅了许多,也不会太焦躁,不在某个细节上过分较真了。出考场的时候,听到有人说第二题好难第三题好简单但没时间做了之类的话,熟悉又陌生。我为自己跳出了这个困境由衷的开心!
书中说,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能记得更牢固。举个最近生活中的例子,twilight,作为背记的英语单词时,在单词书上仅仅是单调的一格。但是当我在动漫里看到的时候,场景感爆棚,一下子就记住了~
有一个新的理念我在书中第一次听到,叫“组块”。可以把每一个知识想象成一个个小方块,这些小方快都是零散的,没练习的。而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比如单词里,词根是单词可以分解的最小单位,那么单个的单词就是一个小的组块。而要想学好英语,需要多去练习连词成句,这就是将单个的词和它对应的搭配用法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组块。
此外,书里还重点讲了从小到大挥之不去的“拖延症”。高中就看过好几本相关的书籍,还把番茄工作法和相关APP推荐给了某学长(现在学长在日本貌似博士毕业惹然而我还是个学渣hhh),然而实施起来我经常不知不觉就破坏了自己的规则,该休息的时候停不下来,该学习的时候还是磨蹭。。
作者将“拖延症”比喻成“小恶魔”,顿时一个听起来像疾病的词语变得有趣了许多,让人乐于与之“战斗”。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六个克服拖延的方法:
(1)记行程日记
(2)每天都要对自己承诺要完成一定的惯常事务和任务。
(3)在晚上睡觉前写下你计划的任务。
(4)把你的工作细化成一系列小挑战。
(5)要慎重选择时间,直到你完成了这个任务才能奖励自己。
(6)让自己处于少有拖延信号干扰的新环境中,比如安静的图书馆。
要克服拖延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是任务的看法,我们应该关注过程而不是紧紧盯着结果。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写下3个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任务,即可重拾信心~最近打算实践早上起来先学习10分钟,然后给自己奖励(但是感觉起不来orz)
P.S.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便感到了十足的焦虑,也很难停下来去午休,午休也木有睡好。。直接导致快到饭点还没有写完。但是当我打开电脑开始做的时候,我感觉好多了。所以还是,别说太多~现在就去做~~~~
以上(引用除外)就是我读完这本书3天后,关上书本能回忆起来的概念、经验与感悟~希望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