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阅读分享】4227-许小迪
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本来是一本一直被搁置的一本书,被列到书目才“被迫”拿出来,回老家过节顺手带了回去。本以为向往常一样,原样带回来,竟一口气读了一半,110页多,读得十分喜欢。
伴随着作者的经历与故事,很多经典的思想娓娓道来,像是与这位温和儒雅的长者面对面,聆听他的讲述,读到开心处,忍不住念出来,讲给家人听,不免被妹妹笑道:许老师又开始上课啦!
这里与老铁们分享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
陶老师提到“经典为伴,幸福一生”。他多次提到一句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意为: 如果读高品位的书,得到的是“中”,读的是“中”,那只能得到“下”。所以,要多读“上”,也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
何为经典?经过时间验证和磨砺的书就是经典,读经典培养的是一种文化底蕴,思想的内化。
这让我想到:猫叔说过的书读多了,速度自然就快了,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
现在很多流行的技巧、方法,只是一种“器”,没有讲“道”,真正难得的是文化和思想的潜移默化和不断内化。
自己有段时间也总是追求看一些方法论的文章或书,但常常会觉得方法特别好,但用起来并不那么“顺手”,或者不太会用,就觉得这种方法哪有说的那么好。
现在想来,只是一种“比着葫芦画瓢”,单纯的模仿并非真正理解,没有达到别人的那种“认知”,又怎会一下子做出“别人其实是积累很久、方法仅仅是自然的呈现而已”这样的效果呢?
书中有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讲《孔乙己》时提了一个特别诗意又有思想的问题,学生答得也不错。一位听课老师也回去提问自己的学生,学生却一脸茫然。
那位语文老师的学生是经过这个老师日积月累地影响和内化下,逐渐形成这样的能力和智慧,所以能理解和回答。没有前面这些,单纯的模仿,又怎会有同工之效呢?
现在自己开始慢慢真正体会到“慢就是快”的真正含义。内在充满焦虑时,追求方法、速成,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恶性循环。
前段时间,我还是总是处在亲密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中,充满负面情绪,总是对对方充满不满、抱怨,甚至怨恨,充满了争吵。我便总想赶紧学会如何处理关系、如何让自己充满智慧、如何让对方“听”自己的、占据主动权……
然后一切并如我所愿,甚至恶化。我埋怨生活、埋怨自己,书中不是说“每段经历都是礼物,当你耐心打开丑陋的包装,才知道这是一种馈赠”。可是,我为什么体会不到?这一定是骗人的!怎么可能把这些痛苦当成馈赠的!
直到我真正开始接纳自己、正视自己的内心,通过读书、思考不断优化自己认知和思想,我才开始慢慢与自己真正“和解”,学着去面对、去接纳。此时才发现,一些原本的“问题”竟然压根不是问题,真的可以做到去感恩曾经的痛苦经历。
原来,真正珍贵的是自己的心,是自己思想的改变。当然,这条路才刚开始,还会长、很长……但我已经开始具备那份宝贵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