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了一些关于UI设计软件Figma的教学视频。结合之前提到过的关于「学习」的两种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现在网上的课程资料非常多,想学习一款软件或工具的使用,随便一搜都可以找到一大堆教程。当然仔细筛选下,发现课程的思路都差不多。比如学习 Figma,会从基本的工具模块讲起,然后拆分讲解每个功能细节。学习PS,会从软件界面开始介绍,然后细化到图层、钢笔工具、套索工具这些。
但这么学习有个问题,我们按照课程本身的逻辑,很难发现这些工具具体有什么用。比如PS里的纹理效果,介绍的时候可能教会你怎么把一块区域的背景改成纹理样式,当时是会了,但是这个样式具体能干些什么,我们初学者的视角是很难想到的。也就是泛化能力较差,我们无法举一反三。
这些关于工具的介绍和使用讲解,可以看做是学习过程的指令性材料。它比较概况和抽象,可泛化性较强(这个工具可以有多重用途)。但是缺少实例,我们就无法在实际运用中联想到这个工具和方法。
但当我们看到具体的实例,或者想要去实现一个样式但是不知道如何实现,再回过来看,就会有全新的理解。
比如我看到了一个海报,背景是纸张褶皱做旧的效果,文字写在纸张上,很逼真。这种风格想实现,就需要用到纹理效果,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调整。
有两个方法可以加深对工具或技能的理解,以及调用的可能:
被动看到一些实际案例,反向思考如何实现
主动思考这个方法可以做些什么
对大部分人来说,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会反向促进我们学习的动力,明确目标指向,效率更高。第二种,在只接触到一个陌生概念或方法的时候,很难通过联想构造出新的案例。
比如昨晚学习 figma 的 Auto layout 功能,看了半小时如何实现,感受是,这个确实有用,但是有多大用,我不知道。(动力不足,对其重要性理解比较浅层)。
但是当联想到设计UI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适配横竖屏,工具栏需要同时有长短两种尺寸,如果分别去调节,很费时间,Auto layout 只需要直接调节工具栏的宽高,里面的元素自动布局和适配。再比如手机端的 UI 想适配到平板电脑上,Auto layout 也能直接改变尺寸,几秒看到实际的效果。
这里的本质是,auto layout 自动布局功能,可以极大地提升效率,缩短手动调节的时间。
这个理解至关重要,对于工具的学习,很多时候是:
你如果不学习更多方法,也能做出想要的效果,但要花费3个小时
你如果学习其他方法,需要花费6个小时学习,但是做出效果只需要0.5小时
那你学不学呢?
肯定要学。
因为一旦学会和掌握,以后再做类似的效果,时间可以缩短80%,并且做的越多,时间节省就越多。看起来前期投入了很多,后面会逐渐取得正向收益,且会不断放大。
这是不是和投资与定期理财的区别,有相似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