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总喜欢在大家高兴过节的时候唱反调。】
在中国,节日大概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表彰性质的,比如国庆节、端午节。
一种是纪念非人类的,比如清明节、鬼节。
还有一种则是给弱势群体过的,比如儿童节、重阳节。
哦,还有铺天盖地满眼粉色的「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
嗯?女性都那么多节日了,还是弱势群体?
——就因为是弱势,所以才要通过节日快乐宣扬「关爱女性」啊。
这就好比「感动xx十大人物」一样,如果社会上人人都经常感动彼此,或许也就没什么人想看这种节目了。
人们都深以为然的事情,不需要广而告之。
谈起男女平等问题,大概有人不乐意听。
这几年,随着「直男癌」一词的兴起,「女权癌」也逐渐引起注意。
但无论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大女子主义,本质上都是某种性别权利的过度扩张导致另一性别权利空间的压缩。
我反感天然的不平等,但也不接受「事事皆同」的绝对平等和宽己严人的双重标准。
在我看来,男女平等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人们意识到,很多事情并非「理所应当」,从而给予彼此更多选择。
仔细观察儿童用品,你会发现:从我们儿时起,商家们就有意识地给女孩用品涂上粉色,给男孩用品涂上蓝色。
是女性生来就喜欢粉色,还是被教育成「女孩子应该喜欢粉色」?这种简单粗暴的性别标识,在划分出不必要的男女界限的同时,也遏制了另一种选择:男性不应该喜欢粉色,否则就是「娘娘腔」、「娘炮」。
饰演《哈利·波特》中赫敏一角的艾玛·沃特森曾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她认为,男性也是男女不平等的受害者。
这不仅是指每位男性多少都有那么一两位女性亲属、女性友人;更是指,当女性被限定在「女性」这一角色上时,男性也被限定在「男性」这一角色上。比如,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男性就应该「充满阳刚」之气,因此羸弱瘦小的男性就被认为是失败者,从而遭到嘲讽和鄙视——即使他什么也没做错。
在中国,男性则被看作是家庭的「天然支柱」。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枷锁:因为「男主外」,所以男性「理应」承担买房买车等大额经济开支;如果家庭中男性收入不如其女性伴侣,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
世道艰难,男女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总体上来说,女性遇到的困难要比男性更多。在自然条件下,男女出生率差不多,而女性的存活率要高于男性。但我国成年男性的人数却远多于成年女性。
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女孩子们,去哪儿了呢?
商品经济环境里,无论初衷是为了纪念还是鼓励,到最后几乎什么节日都可以变成物欲和消费的狂欢。
或许你我在有生之年无法看见男女平等的世界,正如一九一七年的人们不敢梦想歌舞升平。
但起码我们应当知道:颜色本来不分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