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名,作者是Robert M Pirsig。记录的是在1968年,Robert M Pirsig带着儿子骑着摩托车,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一起的还有John和他太太,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双子城,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的骑摩托车的旅途,且从旅途过程中产生的人生感悟。我还没读过这本书,是在何帆的读书俱乐部里面听到的,听到书名,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对于禅,更是对于旅行,特别还是骑着摩托车旅行,书名中联想起来的冲突感和好奇性让我未看书已经深陷其中。
禅,不知道是啥,但就是会莫名地向往。很多年前看过一本《空谷幽兰》,记得是纸质书买来看的,可就是再寻不得,于是重买一本,浪费纸张的罪过。《空谷幽兰》是写一个外国人比尔.波特寻访中国山里隐士的旅途和感悟,虽然是翻译版本,但文字看过去一点也没有生涩拗口的感觉,在终南山脉秦岭深处的大山里,山与松之间,和一位位隐士的遇见,朴实而感动,诧异居然真还有隐士在那里。
前些天有听到一个节目说是,有一个实验对印度和中国的中学生进行学习努力程度,成绩和信仰进行测试,发现中国学习用功明显胜于印度,然后中国学生就是会相对迷茫。迷茫,就是没有信仰。我也还没有答案为什么会迷茫?
还有一个喜欢是因为Robert M Pirsig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四处游荡”。哈哈,这真是太契合我这种懒散,没有计划,可又想学习的自由散漫之人。一边游荡,一边所谓地思考人生。捂脸笑喷。
那为什么是骑摩托车呢?开车不是更好。Robert M Pirsig认为在车窗里看外边的风景,那就会跟看电视差不多,旅行者只是个被动的观众。听到这里,让我联想起去年去青海,从青海湖到金银滩草原的路途上,一直都是在车里,可是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憋屈地只能是无限迷恋地趴在窗口使劲看窗外,因为导游不让停下来出去走走,说是公路上有监控,违规设定行程随意让旅客下车会被扣分。骑摩托车则不然,可以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感受空气,感受风雨,感受土地和沙尘,可以随意地走走停停,不受拘束。
书名中还出现“修理”两字。作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在旅途中出现故障在所难免,但还要修里,还修出了“禅”。这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修理摩托车,油腻腻,冷冰冰的修里场景,怎么看都和沿途风景十分违和。好奇于那些文字。何帆老师在解读中没有具体说这些,但是讲到Robert M Pirsig和John对于修里摩托车的不同态度。Robert M Pirsig旅途中的摩托车有碰到出故障,他就停下来自己慢慢修理,他会分析,分而析之,愿意静静地在那里检查,修理摩托车,和摩托车来一次无声的对话,直到完成修理。而同行的John不喜欢,因为不喜欢在旅途中修理摩托车,特地买的是宝马牌子的摩托车,传说宝马不容易出故障。John认为在亲近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要修里冷冰冰的摩托车,实在是大煞风景。
期待和这本书真实地相遇。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不断的写字,和自己对话。何帆老师说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卡壳事件,那是好事,再多琢磨琢磨,就能通关,进入下一个境界。只是卡壳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何帆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摒弃固有态度和观念,二是培养对微妙食物的敏锐感。可以进行一些头脑训练,譬如茶道,钓鱼,徒步,登山。最近和小伙伴们热衷于徒步古道,走进大山里,物我两忘,只有大山,树林,小草,蜥蜴,爬虫,小花,枯草,落叶,还有我大喊一声“你好”,微弱的回声,还有那一刻,真得静下心来,才会听到的声音。
内心的宁静,从来都只跟自己的状态有关。
安了。
真是奇葩了 2018年03月29日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