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李老师依然笑容满面:
按照惯例,我又要问两件事了。哪两件啊?上周你有什么收获?今天你遇到什么高兴事了吗?你能栩栩如生的说出来并形成画面吗?
各位记得上回书,李老师这次多加了什么关键词?思考……对,“栩栩如生”!“画面”!关于我们经常性藏于心中不能言语出来的高兴事,李老师强调我们讲述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身临其境,这不就是我们初中语文学习的记叙文的五要素吗?身临其境,这不就是要求满满的叙事故事感吗?在CBT这里,它有个新名词叫:意象。
我此刻坐在这里,就能回想起今天正课前出现过的意象。
课前,有同学连麦咨询李老师,如何调整自己对子女学习成绩要求过高的心态的时候,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了若干年前,我在听李老师的现场培训课时的画面,我还清楚记得李老师当时说的话:什么是幸福啊?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是同班同学。邻居的孩子考上清华了,你的孩子只上了青大,你觉得幸福吗?而如果邻居的孩子去了技校,你的孩子上了大学,你觉得幸福吗?
我相信,这样的言语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如这般画面清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我的感受。这就是积极意象,也是要求CBT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建立的。
在过去的八月份,除了跟读CBT,我还一口气读了阿图.葛文德医生的三部曲《医生的精进》《医生的修炼》《最好的告别》。葛文德医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他还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在《医生的精进》一书中,葛文德医生给青年医学生提了五点建议:一个人怎样才有可能变得更有价值与众不同?换句话说,怎样才有可能成为正向偏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点建议。
1.即兴发问。
既然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和陌生人交流,那为什么我们不从他们身上学点儿什么呢?
也就是说,时机合适的话,你可以考虑多花一点时间在病人身上,随便问一些问题:比如,你是在哪长大的?或者,你怎么会搬到这个城市来的?最影响你成长的那个人是谁?so on等等。
2.不要抱怨。
医生们当然有很多事情要抱怨(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是医生得自己指导自己(谁都是要靠自己解决问题),想赢得胜利就只能靠自己给自己鼓舞士气,而这正是我们不擅长的。
有很多人总是聚在一起,没完没了的说着我们身边那些挥之不去的烦心事,但是总说这些很乏味,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听者越来越心烦。
这不正是在CBT课上,李老师反复重复的吗?不要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要听那些负能量的破事,对个人成长毫无意义。
3.勤于统计。
我们统计的是什么都没有关系,也不需要获得什么研究许可,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得对自己统计的东西感兴趣。如果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统计,一定会得到一些有趣的收获。这也是CBT治疗师手把手指导来访者做的。
4.笔耕不辍。
无论是在博客上写下几段话,或是给专业杂志写一篇论文,又或是写一首小诗,还是学习的小结,都没有关系,只要写就行。我们写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文字优美,但只需添加我们对自己领域对自己学习的一些小小体会就好。
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的感想告知一些读者,不管这个群体规模是大是小,我们就会成为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
5.勇于求变。
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迅速接受新理念的人,寻找改变的机会。医生做出的选择很难完美,然而人们的生活却将因此而改变,基于这个现实,从重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就做机器上的一个普通齿轮好了。但医生却不能这么做,任何在社会中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都不应该这么做。
所以,尝试一些新东西,勇于求变,统计你会成功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把它写下来,交谈时询问他人的意见,看我们能不能把谈话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你耐心读完以上的五点建议,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写在今天的总结里:因为这些建议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如此的完美契合,都给咨询师建立了积极的意象,丰沛着咨询师的内心世界。没有谁的成长是舒适和一帆风顺的,心理的成长注定是在挫折中前行的。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可以永沐阳光。
为了走在阳光下,让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传承,东方智慧走了几千年,如今在反哺着西方起源的心理学,才有了今天第三版CBT书本的第十六章。
十六,将正念融入认知行为疗法。
事实上,正念已被实践几千年,简单说正念就是佛家的“禅”,儒家的“定”,我们都学过《大学》的“三纲八目”: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说的是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一致性,但修己治人的儒家思想就是现代CBT治疗所需要的。
把心安定下来,以开放,接纳和好奇的态度聚焦当下。或者说,时刻保持着对即时经验的关注,同时采取开放接纳和好奇的态度。这就是正念。它可以使治疗更有效,尤其是当来访者陷入思维反刍,担忧,强迫思维,持续的自我批评或回避内在体验时。将正念融入治疗,可能比把它作为一种单独的技术来教授更有效。
在这一章的学习里,于我而言,最有用的莫过于鼓励自己练习正念:在大多数清晨,做五分钟正式的正念练习,专注于我的呼吸。(这其实对于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的我来说并不难实现)。或者,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进行非正式的正念练习。比如今天上午下了一会儿大雨,雨后午间,我散步在难得人流稀少的大学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宁静人文的气息,我欣赏着周围的环境,释放着一上午门诊的工作压力,体验着当下,感受着自己还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的幸运和幸福。这不但是件高兴的事,还是件幸福事,值得感恩的事!
十七章,概述信念。
正如第三章所描述的,信念可以分为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和假设)与核心信念(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整体观念)。适应不良的中间信念虽然不像自动思维那样容易修正,但仍然比核心信念更具可塑性。
在这一章里我们学习到了:
什么是积极和消极的核心信念、图示及模式?
如何识别积极和消极的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
如何决定是否修正,以及何时修正消极的信念?
如何向来访者介绍消极的信念?
如何激励来访者修正消极信念?
咨询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识别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寻找以自动思维形式出现的信念,提出假设的条件从句(“如果……”),并邀请来访者补充后半句,直接引出规则,使用箭头向下技术,识别自动思维的共同主题,询问来访者认为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或回顾来访者的信念问卷。
十八章,修正信念。
在本章中,我们阅读的是关于加强积极信念和弱化消极信念的内容。
加强积极信念和重构消极信念需要长期的,一致的,系统化的工作。用于重构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的技术,可以与专门针对核心信念的技术一同使用。
一般来说,在仍持有一部分信念的情况下,如果来访者可以持续不断的修正功能不良的行为,消极信念的强度就能被充分削弱。
修正消极信念的技术包括:苏格拉底式提问/重构/行为试验/故事电影和隐喻/认知连续体/以其他人为参照/自我表露/理智~情绪角色扮演/在个人史中进行检验/重建早期记忆的含义
我个人对使用自我表露技术还是很感兴趣的。使用恰当合理的自我表露,可以帮助一些来访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和信念,当然自我表露必须真诚且切题。
我认为这个技术也同样适用于所有医生。
随着第一遍读书接近尾声,我突然感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渐浓,虽然我遵从了师嘱,涂鸦了笔记,也做了总结,但是,我依然不能回答出每一章给出的问题,即便照着书本再去对照一遍,也是绊绊磕磕,忐忑不定……
事实上,我只知道我和我的学友们一样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那就完成好了。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024.9.14.17:00初稿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