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乔任梁殒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生命的逝去,本该在平静与哀痛中度过,不料却引出了一场场闹剧。口水满天飞,娱乐至死的年代,连失去气息的冰冷的躯体都不肯放过。乔任梁之死已不仅仅是个体死亡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而是发酵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有好事者,出于一种原始的窥癖心理,猥琐而又一本正经的道出了乔氏死亡的“真相”,“嘘···我可告诉你,他死是因为跟人玩SM玩过火啦,嘿嘿,SM,知道吧,就是那个,XX##@@”,然后还要捂着满嘴的大黄牙硬生生挤出一个满含深意的笑,这种微妙的长舌妇形象让我想起了村东头那个爱嚼舌根的刘寡妇,对于街头巷尾各种八卦如数家珍,那种自鸣得意的嘴脸伴着吃完饭没擦干净还流着猪油的嘴,让人一阵阵恶心。另有一派卫道士们也不甘寂寞,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开始大放厥词,仿佛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都成了他们嘴里乱跑的火车,“他怎么能自杀呢,对的起父母吗,对得起粉丝吗”种种质问,俨然一副大法官气势,要来审判一下死亡。
自杀这种行为历来饱含争议,曾经一度是舆论的禁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加之自杀现象频发,这一现象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娱乐圈因其独特的生存规则,成了自杀行为的重灾区。自杀源自绝望,而绝望的前奏是失望,失望则往往来自于“不可得”与“所得”之间的落差。娱乐圈历来是个名利场,压力大可想而知,于是抑郁症频发。陈宝莲、翁美玲、张国荣、陈琳,一连串名字跃然纸上。面对这一次次的死亡,社会舆论却开始不断分化,在这个讲究个性的年代,大家各抒己见,都以自己的标准,来审判着死亡。生者以其独有的优势,来肆意评判着不可能再站起来地冰冷的肉体。
有人评判,自杀的人是懦弱的。一个连死都不畏惧的人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用懦弱这个词汇来评判他们。同样,他们似乎也不是勇敢的,一个惧怕活下去的人是不够勇敢的。或许,懦弱和死亡,根本就不能用来评价这种行为。我常常在想,是什么东西可以使得一个人如此渴望死亡而放弃生。究竟是对生的畏惧还是死的魅惑?如果我们只是站在高地,对这种行为一味地指责,而从不设身处地站在死亡的一侧思考,那就未免过于刻薄。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思想体系里,主动放弃生命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和对家人的不负责,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利的一种行为,但这仅仅是生者站在生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死亡的一侧呢,那冰冷的躯体再也做不出任何辩驳。
我想,一个但凡能给出自己一丁点儿出路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死亡的。生命足够立体与瑰丽,只有在生命无法向其展示它的魅力时,单调的死亡才开始控制大局。抑郁症这一可怕的疾病就是阻碍生命展示其魅力的罪魁祸首。那些仓促赴死的人,当无法窥探到生命的意义时,看到的只是生命的荒芜,只有一条黑黢黢从未走过的死亡之路成了唯一的出路。就像一个人身处一口黑井之底,四周没有了路,看到的只有上面黑过的天空。那黑色的天空无时不向其召唤,于是他甘愿冒险赴死。歌德曾经很严肃的探讨了自杀这一问题,他在维特的死亡过程里严肃地探究了自杀这一让世人痛恨的举动。他没有指责,反而满腹同情,他没有褒贬,反而满腹爱怜。维特的死是让人痛惜的,可是纵观整个故事,我也无法给予维特一条生路,唯有死亡。我想,任何人都是贪生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选择死亡。维特感情上遭遇夏绿蒂的失败,事业上融不进颓废的贵族生活。这样的处境对于多愁善感的维特来说,无不是一种最为致命的打击。
我想,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去干涉他人合法的自由选择。作为生者,我们没有权力去肆意评判死者。我们只能对于死亡和自杀这两种个体行为进行解释和研究,而至于这些行为的实施主体,我不认为我们有这个权力去妄加论断。那走向天国的灵魂,可奈生者何?惟愿逝者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