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塔下寺,始建于唐朝,明朝万历前为净住寺,因在蓝山县城东回龙山上,故又称回龙寺,后在寺中修建传芳塔,塔下有寺,当地人便俗称塔下寺。
(二)
大雄宝殿后实乃传芳塔,为湖南省内现存塔寺并存之孤例。
传说天地混沌之时,此地乃一片汪洋,一日,东海龙王携龙子龙孙游玩至此,一小白龙发现一溶洞,直通山底,甚是好玩,竟乐不思蜀,且久居于洞。后水势渐小,小白龙不时出洞,兴风作浪,造孽于民。民不堪其虐。遂有建塔之议,以镇孽龙。塔成之后,孽龙只能露出头角,回首东海,唏嘘涕零。故此山为回龙山,塔亦始称回龙塔。
今存之塔,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万历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修,历时十六载方告竣工。门楣书有“峻塔凌霄”四字,字迹苍劲,冠名传芳塔。塔以天然岩石基,全部青砖砌就。塔中有宽0.55米、高约2米的内旋式阶梯186级,盘旋而上,直达塔顶。塔内各层均供有佛像,一层为寿佛,二层为玉皇,三层为真武,四层为星主,五层为龙殊,六层为文殊,七层为观音,每层四墙绘有壁画,为蓝山十三寺之首。
(三)
唐德宗薨,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怀,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改革人士进行政治革新运动,此四人史称“二王刘柳”。改革遭到保守派和宦官等人强烈反对,半年后,顺宗被逼退位,唐宪宗即位。不久,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也因此被贬至广东连州,任连州刺史。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政治家,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逐改汉姓刘,其父为避安史之乱,举家东迁至浙江嘉兴。
身为“诗豪”的刘禹锡,仕途失意,被贬连州,心中常郁郁寡欢。连州随与蓝山分隔两省,实则同宗同源,许多蓝山族人迁往连州生活,连州后人每年仍回蓝山祭祖,无论文化还是血亲都一脉相承。
失意的刘禹锡当然不会忘了蓝山,舜水河畔,回龙山下,蓝山十二寺,纵情山水之乐,方能一时解仕途失意之苦,于是刘禹锡吩咐随从,带上行李,一路北上,踏马而来。
(四)
“师父,吾本居士,实则割舍不掉事业未尽之憾,放下不了仕途失意之苦,奈何天不遂人愿,被弃至此。吾将韬光养晦,待以时日,重返东京,东山再起。”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修行之人,处处可为,事事皆练,时时便修。佛法以行修心,以心养行。失意之日,便是修心之豁达淡然之时,违者,怕是难逃心魔啊。”
月明星稀,天高云淡,舜水河畔,微风徐徐,寺庙里的苍木影在窗前,一盏油灯微弱地印出两个人的轮廓,此时的禅房里,刘禹锡长叹一声:”也罢也罢,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忘志,皆可淡然处之,人死亦如灯灭,感谢师父指点。“
那日后,刘禹锡心情舒畅了许多,并由几位高僧朋友的陪同,行遍蓝山十二寺,山水间,诗情外,不觉吟出自己的旧作以表近日指点陪伴之谢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几日后,刘禹锡将返连州,临行前提笔挥毫“兔葵燕麦摇春意,舜水都山牵客魂”。好一个凄凉地,好一个万木春,好一个刘禹锡,好一个牵客魂。
(五)
后人为了纪念刘禹锡(字梦得),便将其住的禅房取名“梦得祠”。
再后来,传芳塔因年久失修,地基塌陷,整座塔身倾斜了达十五度之多,却仍屹立不倒,被称为“东方第一斜塔”。当地民众见此,自发捐钱捐物,修缮寺内建筑,甚至连连州,佛山民众都来此朝拜和善捐,信善行善也使得塔下寺香火不断,一时成为佳话:传芳塔侧身风从耳畔过,渡众人行善德向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