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网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叶公者谁?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经过数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崛起,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到楚庄王时,楚大败晋国而称霸,鲁、宋、郑、陈等国附楚,楚以代晋而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后仕楚为左司马。
沈尹戍有一子为沈诸梁。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今河南叶县),故世称叶公。
前478,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白公胜劫持了楚惠王。时沈诸梁勇救惠王,重整朝纲,被封为令尹、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前475年,将令尹一职让于公孙宁,司马一职让与公孙宽,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依载,叶公约生于前550年,约逝于前470年;孔子,生于前551年,逝于前479年。
是,两子为同时期人。
孔叶之辩。
自前497年到前489年,孔子带弟子流亡,已近9年,仍是郁郁不得志。
孔子早就听闻叶公治理叶地有方,政绩显赫,于是往而拜访,叶公也久闻孔子之名,于是在叶地接见孔子一行。
孔子拜谒叶公,当然不是想在叶地助叶公治理叶地,因为根本不需要,但叶公之父为楚之柱臣,自己也是皇室后裔,孔子之念在楚。
此时之楚已有代周之势。
期间,叶公问政于孔子,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默然。
何也?
叶公镇守的是楚国边境重镇,在教化百姓之际,时刻要能为战而征,不然,镇将不镇,大开楚国之门。
是为默然。
以叶公之意,孔子为政迂腐了。
叶公又问伦理,孔子主张“为亲者隐”,叶公又是默然。
何也?
孔子所主张的仁礼之义源于周,而周已大厦将倾,然楚经数百年之治,得益于法制,叶公主张的是“大义灭亲”。
是为又默然。
于是,可知,两子之辩,虽是温雅数语,但已然泾渭分明,非同道中人,终是不欢而散。
治理国家,孔子行有不得,叶公行而有得;失去了治国舞台,再言礼仪生民已是妄言。以史观之,孔子可谓好为人师,以己之思盖叶公之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呈了口舌之快,忘了谒叶之初衷。
叶公见孔子如是,于是在孔子不在时时,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孔叶之辩的过程,子路都在听。
叶公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子路不答,已是失礼。
楚国之公当于鲁国之君,叶公问子路,是以上问下,以主问客。
子路何以不答?
子路性躁但也有智思,也做过地方长官,当然对于孔叶之辩孰是孰非有自己的判断,但身为孔子弟子又不能背后语孔子不是,又不能明知孔子之非而妄加尊师,于是只好不对。
孔子代对。
孔子听说了叶公问子路对自己的看法,已是觉醒,应该知道自己与叶公之辩把事情办砸了,不要说指望叶公能助自己在楚王面前引荐,届时不落井下石,起到反作用就不错了。
后事的发展正如孔子所遇见,对于孔子,楚之叶公当于齐之晏婴。
对于子路不对叶公,孔子自然明白其中曲折,于是孔子教子路以中庸。
何以中庸?
错位,顾左右而言他。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如是教子路:你就回答叶公,孔子这个人,就是一个发奋求学,以至于忘记吃饭,求学的乐趣把一切忧虑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连自己快老了都不知道,没有什么野心抱负,就是这样了!
这话子路,不信。
这话,叶公也不会信。
孔子自己,也是违心之言。
如是而已。
叶公轶事
轶事有二。
一是水龙头。
叶公封于叶地,为治理叶地,于是开渠倒水,以治水患,以灌农田,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想法给画出来。
春秋之时没有纸张,只有竹简,叶公想法太多,需要涵括的地域太大,于是就把想法画在自家的墙壁上,把需要通水的地方画上龙头。
龙者,雨也,水也。
但传言之龙与云是分不开的,如同鱼水之情,于是世人笑之。
但叶公之水龙头是见之于史的最早水龙头了。
二是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一成语,意为假喜欢,无真心。
其始作俑者是孔子弟子张,就是求干禄的子张,但能看到孔子的影子。
子张也是孔子流亡时带的学生之一。
叶公对于孔子的态度以及后来孔子在楚国不得,子张都是亲历者之一。
等孔子回到鲁国后,孔子享了俸禄之礼,但弟子们不行,还要生活,还要养家,于是求事。
时鲁哀公放言爱才,于是子张去拜谒,结果七天哀公避而不见,于是子张气而走,并留言哀公之爱才,如同叶公之对贤,有名无实。
子张对于叶公的成见,可以想见孔子对于叶公的评价。
这只是叶公好龙的雏形。
到了汉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刘向者撰写《新序·杂事》,中有叶公见真龙而走的描述,于是叶公好龙自此流传千古。
观史: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