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因为晚上总是晚睡对身体实在不太好,而且早上起的迟了,有的时候就只能啃面包嚼饼干了。为了配合早晚的作息,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逐渐减少午休时间,可以的话,就去掉。果然,习惯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但是养成之后,再改掉也是不容易的。
这是计划开始的第一个周末,结果中午还是睡过了。在第三次闹铃响起来了时候,我终于一咬牙,坐了起来。我感觉自己在床上坐了好长时间,最后爬起来,喝一口水,穿好衣服,坐在了桌子前面。此时的大脑处于停滞状态,不知道该干什么。啊——一个哈欠,眼泪出来了。揉揉眼睛,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叫《元认知》,是讲大脑结构和思维的,哎,什么鬼,我自己的脑袋现在完全不转的好吧,书上的文字对我来讲就是单纯的文字,连形成连贯的语句都有点困难。翻了一页,又放回去了,看不下去。
拿起手机,点开看看,除了几个群里面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分享一些文章以外,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于是乎,我就这里点一下,哪里点一下。不行,这样的状态不好,太慵懒了,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我站起来,抻抻懒腰,连续又打了几个哈欠,用手搓了搓脸,重新坐在桌子旁,打开了电脑。今天的文章还没写,敲键盘吧!我打开印象笔记,点开做过的记录和草稿,选择要写的素材。结果,估计有二十分钟过去了,我连一页素材都没有整理完,脑子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对对,刚才在想“为什么最近自己吃的并不多,但是体重还是没有下降”这么一个无聊的问题。唉,完蛋了,这么困啊!反正不能睡,不然晚上又睡不着了。
我不能忍,站起身来,直奔卫生间。镜子中我的眼神相当迷离,有一种找不到家的感觉。我对着镜子做了一个相当难看的鬼脸,然后,打开水龙头,让冰冷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来嘛,英雄!我双手捧起一捧凉水,直接按在了自己的脸上。当冷水接触到自己睡得有点肿的脸上时,有一种像遭到电流电击的“舒爽”感觉。睁不开的眼睛瞬间睁开了,同时睁开的还有嘴巴——太凉了!就这样,连续用冷水“招呼”了几下,自己有了一种瞬间清醒的感觉,与此同时还产生了诸如“生活多美好”这类的的感叹。
擦拭干净之后,再回到桌旁,这回应该没问题了。没错,是清醒了不少,然而,这种状态只持续了一刻钟,就又开始哈欠连天了。我投降了,估计今天一直到晚上没什么心思做事情了。我把整理了一半的资料,重新扔到一边,打开浏览器,随便看看了。鬼使神差般的,我竟然点开了一个连接,讲“春困”的,对啊,现在是春天,难道是我调整作息又碰上的所谓的“春困”,才表现出如此状态?我以前不太相信的,因为学生时代压力巨大,睡不饱是常态,那就不存在“春困”这一说,一年四季都是睡觉的好时节。既然看到了,那就认真地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吧。
果然,春季到来,由于湿气重,人体若阳气不足,易受湿邪侵犯,脾因湿困而致运化失职,出现易困嗜睡、精神难以集中、疲倦乏力的情况。看来是真的,下面还有应对方法。增加运动,我每天运动量已经不少了;调节饮食,春节回来自己吃得已经像个兔子了;穴位按摩,哇,太麻烦了,每天早晚都要按,有点像老年人生活,况且除了太阳穴之外,剩下的我也按不准。至于小技巧,揉眼睛、搓脸、抻懒腰、刷牙洗脸我都用过了,效果也就那样。后面还有一招: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分散注意力。嗯,好主意,这个应该行!
于是乎,我打开迅雷,搜了一部一直想看的片子——《教父》,就靠你来打败瞌睡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