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焦虑,是一个最近提得比较多的词汇,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热情、即活在当下,又活在未来的人们。
比如现在很多人周一到周五就是工作狂,周六、周日还在各种学习补课。
虽然说每天都有进步,但是很多朋友总是会在某一时刻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产生焦虑,容易不开心,更容易短暂的走神,这当然都是大家极力避免的,今天不给“鸡汤”,只给一些具体做法:
1、想明白了再出发
大多数人不是那种从小就爱学习、注意力集中且一路顺风的学霸,更多的是成长到人生中的某一个时间点,由于主客观的变化,忽然认识到了自身需要努力,树立了改变自己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人没能如愿,如果回头总结,很多时候是盲目发力,缺乏思考。比如读书,这几年就有这么几种风潮:
读书没有用,读多了反而会傻。
读书很有用,但是要读那种速成提高的,马上能用的,什么历史、文学之类的都没用。
读书很重要啊,但是千万别一字一句地读,太浪费时间,要学会速读,最好能一目十行,效率才高。
读书很好啊,可是速读再快也读不完,有的书翻翻目录,看看书评就可以了。
......
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看了各种道理就容易彻底把自己整蒙圈了。如果没有想明白就行动,就容易出大问题,比如“读书无用论”,如果受这种理论的影响,那么影响的恐怕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甚至几代人。
那么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得想明白了才能行动吗?也不是,因为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大方向一定要想明白,读书肯定有用,这就是大方向,到底怎么读,是速读,还是一字一句地读,可以试一试,过一段时间用知识点的复习检验一下效果就知道了。
2、行动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人学习的时候很明白,但是就是不应用,造成了“知道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笑来在得到的专栏上有一个例子:
付费订阅专栏的10万人;
每天打开看的不到5万;
每天写评论的不到5000;
可以看到,用正确方法坚持学习的人的比例是多么的少,而又多么容易完成。
所以,行动!行动!行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有行动就没有反馈,就没有经验的积累,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也更谈不上什么成功。
无论如何,先尝试一下再说。
3、目标一定可以具象或是量化
人格和梦想可以不那么具象,但是你给自己制订的成长目标一定要可以具象或是量化,比如:
今年,要好好学习英文,就不如:今年,要读完一本英文原版书;
下个月,要锻炼一下身体,就不如:下个月,要去上两次瑜伽课;
下周,要多读读书,就不如:下周末,要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读书分享;
明天,要美化一下内训PPT,就不如:明晚,把PPT给老婆模拟讲一遍,让女皇提提意见。
今天,要陪孩子一会儿,就不如:今晚,睡觉前一定要给孩子讲个故事。
这就是目标的完整性,不能够过于抽象,要有里程碑的感觉,这样才能让自己感知到一点一点的积累感,信心就容易增长,习惯就容易养成。
4、以自我成长为中心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朋友特别喜欢和同事、朋友作比较,这样做不见得不好,但是如果你的心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很可能会有副作用。
因为成长是有基础的,每个人的基础又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时候容易受打击,有的时候又容易受讽刺。
例子1:本来自己的英文水平很差,刚起步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学了一两个月,就想跟大神同事过过招,很容易受打击并失去信心,所以抱着自身持续学习的态度前进,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水平。
例子2:部门开例会,研讨员工能力提升的事情,你发表了一下近期感悟: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写作、看书......这时候肯定会有人对你产生抗拒,甚至不耐烦,他们的心里会冒出一个字:装。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所以有时候不要强求每个人都能够以成长为中心。
请牢记,学习这件事真就是一个私事,如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最好,如果不能,那就保持良好的心态,自己默默努力。
5、养成记录和转述的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职场中的经验,在个人成长上也非常适用,因为人在繁杂的事情中,很容易忘事。
比如,很多人听讲座很认真,但是一个星期后,老师讲的是什么完全忘记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脑的结构,其实是一个硬件结构,而不是一个软件结构,也就是说,只有仔细思考、反复刺激,才能在脑中形成一个记忆体。
所以,如果你是在听课,那么简单记录一下效果会比较好,下来再整理一下效果更好,如果能在转天的午饭闲聊时间跟同事分享一下,那就记忆得更加深刻,为什么“洪荒之力”这个词能迅速传播,还不是因为那几天在你耳边听到的次数急剧增多,你就记住了。
当然,成长焦虑是件好事,是出发前的“各就各位”,迈过这一步,你就正式起航了!
分享到这,未来更精彩。
讲干货,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