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江南多年,关于江南的记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远去了许多。我却很难忘记那一片低矮的桑林、衰老的艄公、破旧的小船以及与这些记忆相伴相随的五月的日子。
江南到了五月,正是迷人的季节,梅雨尚未到来。我暂且不用理会那雨打芭蕉的闲愁,也无暇去回味家乡那沙枣花香的亲切。那时,最吸引我的是距离学校不远的那一片低矮的桑林。记忆中的桑树总要与一艘破旧的小木船和一名老艄公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与桑林之间隔着一条不到十五米宽的小河,艄公就成为联络此岸和彼岸的使者。艄公年事已高,总是佝偻着腰,沉默不语,独自居住在河边的茅草屋里,平时侍弄屋前那一小块菜地,有人到河对岸的桑林时,他才摇动船桨慢吞吞地摆渡。我们这一群意气风发、天真烂漫的青年学子总与那沉默寡言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次,老人笑眯眯地将我们摆到河对岸,等我们笑够、闹够之后,再默默地将我们摆过来。老人只收我们两角钱,我们离去时,只看到老人越发佝偻的背影,没有人注意到老人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年复一年的衰老。那时的我们太年轻,无法悟出关于生命的一些东西,也从未体味过什么是挫折。
临近毕业的那个五月,我又一次奔赴那片桑林。那时的我对于自己的毕业去向举棋不定,从个人意愿来讲,我很想留到姑苏,可我无法走出母亲牵挂的目光,无法挥去浓浓的乡愁。带着满腹的惆怅与彷徨,我又到了那条小河边,还是那条小船,只是小船显得更加破旧了。摆渡的却是一名中年人,他告诉我们,老人是他的父亲,年轻时以摆渡为生,后来日子富裕了,却又不舍得离开他的小船,老人已于那一年的三月离世。他的儿子接过了这艘小船。回校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明白了人有时要放弃一些东西。
毕业后,我回到了没有河、没有桑林的故乡。于是,我常常想起那一片桑林,那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以及那孤独的摆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