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季,很多年轻人都会被自己的父母、亲友、师长或前辈问过以下几个问题:
你现在打算找什么工作?你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你打算做什么?......
这些问题,几乎都会在每个面临毕业的莘莘学子耳中嗡嗡作响着。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然而他们的选择也会不一样,因为人生面临每一个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回老家,或者北上广,甚至去国外,有些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那些不想马上回答问题的人,有可能他们交出来的答案,不是他们父母、亲友所期待的那条路,有可能会被否决。被自己的父母、亲友所否决,这样的经历,我也经历过。
我不是一个富二代,更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屡屡被用人单位所拒绝。父母、亲友,都曾经要求我考公务员。
为什么没有去考公务员呢?一来,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毕业的那时候,考公务员几乎是独木桥,万人奔赴国考,而被录取的人却很少,自己没有这个信心。二来,就想试试自己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不想被“稳定”这个词语所捆绑,可能我还有“梦想”吧!
曾经看过马云在达沃斯的一个演讲,他说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英语,所以他确立了一个目标,未来的工作要跟英语相关。
-2-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充满了挫败感,之后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
这个又瘦又矮的男人从此就会一蹶不振吗?马云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向前,创立了“阿里巴巴”,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商业帝国版图。
马云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被人拒绝是人生常态。”
几乎很多毕业生,都被自己的父母、亲友规劝过,叫他们找事少、钱够用、离家近的工作,因为“安稳”。但偏偏有些人,选择了事多、钱少、离家远的工作,就算一路挫败,但依然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攀爬着。
在父母的眼里,他只要你找个工作,不要太辛苦,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生。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已经跟自己的父辈大不相同,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薪水”,是“薪水”背后代表的东西,是“薪水”背后无法估量的人生价值。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想着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薪水”,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在自己的能力、人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再如何创造人生的价值。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我们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就会特别专注,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不断创造和破坏的小时代。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大融合,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许多工作的消失和被创造。
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变迁的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这也是很多父辈对于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焦虑所不理解的地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先要养活自己,之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在现实世界里,如果“价值”不能兑换成“价钱”,着实是一件痛苦的事。
你有梦想(或未来可能会有梦想),就算没有梦想,但你肯定不可避免会有生存压力,快要毕业的年轻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其实不外乎以下三种策略:
1.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等有一天退休了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2.先找个工作做,下班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3.让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的工作。
这三种策略,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基于你的选择而决定的。你只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再从中比较。
-4-
第一种策略: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等有一天退休了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是属于自己父辈那代人最传统,最典型的做法,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选择了这种做法,是最容易“确定”的路,但却是“风险”最大的路。
何谓“确定”的路?基本上可以知道你在做什么工作,你什么样的性格。你害怕改变、变动、转移,喜欢安稳,但这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咖。
随着经济跟社会形态的变革,可能这条路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现代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已经越来越少的企业能够效力一辈子,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科技会不断取代旧的工作。
很可能到自己退休的时候,也不一定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你梦想中想做的事,会被未来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所取代,退休了还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你的未来究竟从事什么工作,你又服务于哪家公司,有谁又能确定呢?
如果觉得自己有办法克服风险,并且确保自己退休后还有“能力”完成梦想,这是一条很理想的路,虽然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形态对这样的策略非常不利。
-5-
第二种策略:先找个工作做,下班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策略,大概是现在85后,90后,甚至是00后最希望走的路,也是一种社会新典范。
现在的社会形态里,人自主的时间变多了许多,而且科技跟经济的成熟程度,足够让人在闲暇的时候还能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应用工作的资源去发展自己想做的事业。
很多的“斜杠青年”或者“多重职业者”,都是这种策略思维的人。
他们可能在道路发展上比一般人多了很多选择,而最大的风险却在于自己。人“梦想”的完成,也可以看成从0到1“进度”的成长之路。
大凡身边有这种思维的朋友,或者已经做了“斜杠青年”的朋友,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非常强。“成长”是一件复杂又困难的事,他们多半比较少有“休息”的时间,因为上班需要花费八小时,而下班的八小时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业。
下班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需要有非常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了让自己有持续输出的能力,你得不断地输入,所以这些人都比较忙,较少有完整空下来喘口气的时间。而你又要有“强大的内心”和极高的情绪控制能力。
因为利用下班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你会较容易遇到自己的“瓶颈”,因为把一件事做好,尚需时间的沉淀和磨练,要把多件事做好,你就得耗费非常多的“心神”,而到时候工作的负担会导致许多问题。
虽然这种“策略”不失为一个「确定」但「风险中等」的方法,但往往会在「不想做的事」跟「想做的事」之间有许多的冲突。
-6-
第三种策略:让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的工作。
这是条最不“确定”的路,因为你的工作有可能尚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但持有这种思维的人,却是最符合时代趋势的。风险和机遇都非常大。
在新时代里,新科技取代旧工作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新的工作岗位一个接着一个的诞生,前两种策略方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下已经难以最适化。而让自己想做的事成为工作却反而比以往更加容易。
新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几乎是日新月异。你看,开放性平台已经让许多资源下放,高等教育有Mooc等可以使用,科技工具的免费化、方便规模化会促成许多新创意的诞生。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真正的“稀缺性”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微信、支付宝、facebook、Linkedin,甚至于简书、豆瓣,透过这些平台,让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加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社群,从而形成“社群经济”。
何为“社群经济”?哪里能聚集一群人,哪里就有经济活动。在“社群经济”的时代,你想做的事情,并且用自己想做的事情养活自己的机率大大提高了,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你要怎么做,都需要有自己的选择和权衡。
-7-
这三个策略只是一个基本的概括,但却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人生只有一次,但人却有选择的自由意志。
每个年轻人在负责任的态度下,选择自己的路,同时担负起自己“自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