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哥月底要结婚了,你能借我一些钱吗?”
前些天,我老家的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寒暄了一阵后,提出了上面的请求。
看似一个简单的请求,但却让我陷入了两难境地,我到底要不要将钱借给朋友?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个传说中经典的两难问题。
“我和你妈都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关于先救谁这件事,没有正确答案可言,因为从一开始,你注定只会得到一个答案:不忠不孝,你不是人。
-2-
回到该不该借钱这个问题,如果我碍于面子、怕伤感情,将钱借给朋友,那对本来不太宽裕的我而言,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但如果我考虑到自己的现实情况,拒绝借钱给朋友,那对重感情的我而言,我的内心肯定是会受煎熬的。
借与不借,无论我做出什么选择,最终承受痛苦的都是自己。
即使最终我选择了拒绝,但我内心依然会经历艰难的抉择,事后心里还是存有一丝亏欠感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让我们头疼不已。即使我们百般纠结后做出了选择,但内心依然不能平静下来,让人甚是烦恼,怎么办呢?
-3-
今天上午,我去书店选书时,看到了一本书《接受不完美的勇气》,作者是日本阿德勒学派心理咨询师小仓广。
书中讲了一个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课题分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上诉问题,让我们今后能够彻底摆脱两难问题的纠缠。
何为“课题分离”,就是在做选择之前,你要分析这件事到底是属于自己的事情,还是属于别人的事情。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事情,那它就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无权干涉;如果是属于别人的事情,那它就是别人的课题,你也无权干涉。
听起来有点抽象,那我举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不论是在电视桥段,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当男女双方相爱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女方的父母就会站出来开始反对了,甚至闹到要跟女儿断绝关系的地步。因为他们觉得男方不太可能给自己的女儿带来幸福,如果任由女儿这样继续下去就会害了她。
作为女儿,可能此时就为难了,选择自己爱的人就会伤了父母的心,但选择顺从父母就得放弃这段感情。无论如何选择,最终承受痛苦的都是自己,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课题分离”,来帮助我们思考这种两难问题,最终得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虽然得不到父母的赞同确实很可惜,但我想和自己选择的人结婚。”只要这么宣布就行了。当然,也有人会犹豫不决:“可是这么做会伤了父母的心······”
然而,父母因为不同意孩子的婚姻而伤心,这是“父母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不要干涉“父母的课题”,但也不要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爱的人结婚。
作为女儿,你要做的就是面带微笑,清楚地对他们说“不”。此时的你不可以责备父母,更不能做出任何暴力的行为。当然也不能强迫父母当下认同你的决定。因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父母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相信父母最终会谅解并祝福自己的。
-4-
还是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我的问题吧。
朋友哥哥结婚需要借钱,这是我的课题,还是他的课题。借完钱后需要承担的后果是我的的课题,还是他的课题?再说,即使朋友没有在我这边借到钱,他还可以将自己的课题分担给别人。而借完钱后我所遇到的课题,只能我自己一人来承担。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委婉拒绝,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朋友的课题,即使自己没有帮到他,也不需要我去承担任何责任。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情分以至,一切随缘。
-5-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对朋友的那丝亏欠感已经消失了,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但同时,我又陷入了沉思,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两难问题呢?
我细想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两难场景,从分析中不难发现,两难问题其实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取舍,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观。
比如,你卡里有一笔钱,你有两个选择,买房或创业,不同的选择对应着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如果你犹豫不决,陷入两难境地,那你个人的价值观可能就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指导你迅速做出符合自身期望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自身具有明确清晰的价值观,那所有的两难问题都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