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从西江千户苗寨拼车来到凯里,这里我不得不说,近期乘高铁去西江的朋友,千万!千万!要拼车!(40元一位,小朋友1.2米以下免费)不要!不要去坐大巴,因为客运直通线都承包给各个运输公司了,票价25到35元不等。发车要等客满,而且很容易堵在路上,去西江的时候我就深刻的体验了一把:等了四十多分钟才发车,还被堵一个多小时。
师傅人超好(鲍师傅:158 7028 8550),送我们到市里17路公交车站台,直接上了去下司的公交车,公交车票价4元,是不是很贵?如果想分段计费要用微信扫码支付,我就乘一次,而且人多的很,就又做了一回败家子。
如果是在高铁站下车可以直接换乘28路公交车到下司,票价只要2元。暑假期间,下司的门票特价,29元,去年8月之前是免费了,看来免费的午餐真有,只是要碰运气。因为是晚上回湖南的高铁,抱着无处可去的无奈,带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门票就进了古镇。
一进景区的大门就上了一座古老的桥,站到桥头看到脚下流过的清水江,以及右边依水而建的古建筑,我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凡是有大江大河流经的古城镇一定是发展不错的,而且这种依山傍水的村落一定会有美景和故事散落在各个角落。
果然,通过古镇的牌坊走进古镇,牌坊柱子旁边的花坛,花盆以及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水缸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随着脚步的推移,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特别爱养花种草的小镇。在小镇的大街小巷或者目光所及之处都有开的娇艳的花朵和招展勃勃生机的植物,它们会让你瞬间停下脚步,多看一眼前面的风景,吸一口周围的空气。我们都知道花是用来给别人看的,此时我突然明白花也是用美化自己的。
走在古镇的青石路上,看着两侧的建筑,没走多远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小镇的房子有的是砖墙,有的是木墙,有的则是砖打底外面镶一层木板?因为没有做攻略,也没有导游讲解,只能带着疑问一路前行,希望能读懂这个古镇的故事。
一直走到芦笙广场,从右侧的大巷子进来就到了阳明书院。王阳明曾经来过凯里和下司讲学,他的再传弟子孙应鳌之后也回到家乡,在下司讲学,发扬传播阳明思想,使阳明学说深入下司骨髓,随之生根发芽,也有了这座远看惊讶,细看惊叹的书院。
难道王阳明的思想就能改变当地人几千年的建筑特点吗?疑问还是没有解决,继续探寻……
从书院出来就能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致,如果不是对岸的吊脚楼,你可能会产生一种身在苏杭的错觉。
穿行在这些历史与现实完美融合的小巷里,觉得自己是何等幸运,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古镇。
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古镇,我心中的那个古镇就是这样的:木制油灯罩下换上了节能灯,风雨剥蚀后的建筑里摆放着现代化的电器,圆润的青石板路上跑着穿着开裆裤叉,打着赤脚的孩子,门口晒的红辣与屋檐下的鸟儿对话,旁边的游人从身旁穿过,你分不清他们是居住还是游人,因为同样从容。
在画卷中从容的走走停停,就来到了禹王宫,在这里看到了下司的商业长卷以及两湖商会,浙江商会以及他们的业务开展,联系途径的广东会馆,我找到了答案:
下司开辟为商埠码头之后,南来北往的商人汇聚于此,外界的各种文化也随之而来,其中就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各地的建筑文化,加上与外地商人的通婚联姻使当地的文化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现状。比如爱好花花草草,和对面食的喜爱以及建筑风格的争鸣与互通。
回来的途中,偶遇了独具特色的汉族小伙与当地女子的‘下司婚礼’,让我们领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婚姻的桥梁上来来往往繁荣昌盛。
还是明清时的那轮红日,却再也照不回大码头昔日的繁华,今日的码头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把生活的重担交给后人后留下的无奈与妥协。江面上偶有几条电动小船慢慢悠着,像长在老人手掌心的茧,无言的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下司,嘴里品尝的,手里触碰的,脚底踩着的,眼里看到的,无不在诉说着这座古镇六百多年的故事,只有懂的人才能与之对话。我不能完全读懂你,但我很庆幸遇到了你——心中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