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太仁慈,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把家长请过来,家长非但不批评孩子,而且还“乖呀”、“妮儿呀”的叫个不停,唯恐声音大一点就会吓到孩子一般。
“这要是搁我们上学那会,”一位班主任说,“老师不仅要很批一顿,回到家里还会受到男女单打甚或混合双打的待遇。”
“以前是孩子害怕家长,现在是家长害怕孩子”,另一位班主任补充道,“动不动就担心孩子抑郁,担心孩子心理不健康,担心孩子会选择极端行为。”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害怕孩子呢?
先听一听家长们的说法:
“孩子回到家,总是会熬夜玩到11点,让他早点休息,就会说在学校都快累死了,到家了也不让玩一会儿。”
“现在的孩子一句都不让说,你还没说他,他却大道理给你讲一通,弄的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确实太累了,作业多,压力大,睡眠不足,返里回家后,一觉睡到翌日十二点,还感觉没睡醒,真的想让孩子好好休息一下!”
……
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应该说,不同的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理念会有不同,有的是民主型,有的是专制型,有的是放任型,还有的是宠溺型。有的不允许孩子有半点懈怠,有的明知自家孩子成不了大气,选择破罐破摔,只要在学校呆着,不外出惹事就好。
今天返校时就遇到了几位家长,一是询问学校双休的事情,纷纷提出如果实施双休,孩子在家时间就会变长,将会更管不住;再有就是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其中一个家长就谈到他的孩子就属于那种熬夜疯玩,但却说自己在学校太累,想在家休息休息。
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将脑、口、眼、手等多感官协调起来,除了认真做好笔记,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作业完不成,负责人的老师还可能会罚抄几遍,或者是找学生谈话,做他的思想工作。这当然要比在家沙发一趟、手机一拿、刷着视频、打着王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学生感觉到学习累是很正常的事情,试问一下,有哪几个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呢?关键是学生回到家后如何进行调节,如何休息,难道回到家后熬夜玩手机就是休息吗?不要把“玩”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吧。
在听到那几位家长的反应后,我想对他们说,再有学生回到家后以“在学校学习太累,想通过玩手机休息一下”时,家长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扭转观念。
一、顺势而为,给孩子倾诉衷肠的机会。
既然孩子谈到在学校学习很累,家长此时可以让孩子谈一谈最喜欢哪门学科,为什么喜欢它,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方式,还是本身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哪门学科学的比较困难,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听不懂,还是能听懂,但不会做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即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避免因不允许孩子玩而与他产生正面冲突。
二、做好示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找到方向。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家长最真实的镜子。一位母亲谈到,他的爱人平时喜欢在家打网游,耳濡目染,自家儿子从小就对网游产生兴趣,每次返里,一到家就会拿起手机打网游,有时甚至晚饭都不吃,你说他一句,他就会说“我爸打游戏你怎么不管呐,我玩一会都不让玩。”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在家一人一部手机,打着网游,刷着视频,是不是还发出爽朗的笑声,在这样的氛围下,指望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不碰手机似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孩子不沉溺于手机,家长首先要从手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在散步时与孩子相互沟通;可以带孩子看望老人,让孩子父母的示范下体会敬老爱老;可以开辟家庭读书会,让孩子在家里体会亲子共读的快乐。
三、角色转换,让孩子体验一把做父母的辛苦。
现在的孩子很少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总感觉父母为她们付出是理所应当,缺乏对父母的感恩,对师长的尊敬。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返里的时间,来一次角色转换,让孩子看一看父母除了平时上班的劳累,在把孩子接回家后,又为孩子做了些什么,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还是准备丰盛的晚餐;是熬夜到凌晨还是要洗衣拖地。通过角色转换,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知道了对父母的感恩,才会懂得感恩生活,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