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本好书,看完后醍醐灌顶。
28天的时间,每天六点开启的腾讯会议晨读,读书会的姐妹们一起共修完这本《认知觉醒》。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个章节,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作者由浅入深,让我的认知得到了改变,破除了几大思维误区,下面是我的学习复盘,正所谓不复盘不成长,真正的认知觉醒才刚刚开始。
一、大脑可以由你说了算
人的大脑由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最年轻的理智脑组成。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弱小,在本能脑和情绪脑面前就像孩子对成人。
认知误区一:人在成长过程中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这无异于用短板挑战强项,当然会失败。
如何跳出误区: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学习、训练让理智脑变强大,但不是为了让他强大后去对抗,而是让他们三者更好的合作。
二、减少焦虑,拒绝内耗
人活在世上,都会焦虑。这是由我们天生的理智脑决定的,请记住人类的天性就是趋易避难和急于求成。这是人类的默认设置,所以没必要和天性较劲,也没必要自责。
认知误区二:为了缓解焦虑,会不自觉的求多求快,把时间安排太紧,想做的太多,把自己陷入“低水平勤奋”。于是,人们开始了跟自己的博弈。
所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所以,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所以,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所以,明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如何跳出误区:
当欲望大于能力,同时做很多事,太分散不聚焦,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极度缺乏耐心,只会更焦虑。
只有掌握了成长的规律“复利曲线”(前期慢,后期快,还有平台期)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去聚焦,做到专注于一件事上,明白少即是多。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其次看清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不要给自己定过高过大的目标。最后要事优先,只做最重要的事。
三、得耐心者得天下
我们从小理解的耐心就是不能急躁,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
认知误区三:
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
因为只满足于知道,没有去实践,没有让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形成强关联。我们的认知误区就是以为懂了某个道理就是掌握了这项技能。我们误以为知道就是得到。
如何跳出误区:
学习了要思考,思考了要行动,行动了要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带来底层的变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读大量的书却收获甚少,因为只浮于了最表面的学习,没有进行后面的思考、行动、改变。
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会放弃听书、速读这种碎片式的输入,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懂了多少道理,而是你改变了多少。
作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听上去很难对吗?
别急,书里有答案——作者给出了锦囊妙计:
四大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
和人生五件套——早起/读书/冥想/写作/运动
①专注力:
关键词,极度专注,巧用工具:番茄钟工作法,极度专注20分钟,休息10分钟。走神可以让你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活在当下。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受享当下。
谓所天才,其实并不神秘,质本其是正确的方法上加大量的练习。
②学习力:
怎么学?用《刻意练习》的核心方法: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要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定目标下任务,遵循一个原则: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学霸的秘诀在于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喜欢勤奋的重复已经会的,对困难睁一眼闭一只眼,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导致一直停留在原地,这也是我们说的看似勤奋实则都是无用功。
所以我们就得深度学习,就是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析新知识。“缝接”深度学习的关键: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才是深度学习。“教”才是最好的“学”,任何时候别绕高深的学问和专业术语,没人爱听,你能用最简单的语言,用你自己的语言,像聊天一样,把一件事说清楚,让外行听明白,那才是最厉害的。
没有关联,知识类似一盘散沙,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
③行动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我们需要打败选择模糊(可能性、选项太多),找到清晰目标,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把自己逼到单行道。不计得失的向前走,目标会越来越清晰,只有行动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近,不动只想永远都在原地。
如果行动了没看到结果,那就审视自己的行动量,也许是没突破改变的阈值。
④情绪力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看似难题,当面对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我们不防转变自己的态度,从心理学上叫“动机转移”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当遇到“不想做但不得不做”时,只需要在心里念一句咒语——我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一件事。
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拆解成小块,要像胡适先生一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成长有时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也要看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试着用第三视觉的身份来审视自己。多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很多情绪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
①早起:
早起势必得早睡,养成好习惯,受益终生,每天还会多出2个小时高效工作时间何乐而不为?作者送给我们一句话“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现也转送给你们
②冥想:
一条隐藏的成长快车道。
以前认为冥想有点神叨叨的,如今找到了理论支撑,为什么冥想有用 ,是因为它关注当下,做到了身心合一,符合《刻意练习》里提到的极度专注。
③阅读: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我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你看多了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
阅读不要贪多,不要想着读懂整本书,而是要做好舍九取一。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去拓展,去分享,去实践。
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才能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好最的读书法,不一定非要等到整本书读完,才开始感悟,才开始写,而是只要读到动打自己的点,就停下来提问、思考,写下来,并去行动。
同理:一书本的读后感无需全而概之,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就好。
总之,书读如此,生活、工作亦然,要得太多,反而一个都得不到。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让自己产生巨大的改变,才没白读。
④写作:别管那么多,想到什么写什么,才开始就是这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写你想写的话。记录自己的生活,发泄自己的情绪,整理自己的思绪。慢慢的我们所看所想所学,就通过写,来兑现了输出和表达。
⑤运动
运动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
早在《运动改造大脑》里读过运动能使大脑长出新的神经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去运动后反而能高效学习的原因。
而《认知觉醒》里提到新的神经元需要不断刺激才能形成真的神经细胞。所以运动后1-2小时是黄金期,我们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去刻意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
有了四大力+五件套,我们还需要做到每日反思,反思是给自己看的,请直面最真实的想法,不要怕别人笑话。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是让我们更容易从别人的行为中反思自己,提醒自己。
作者说:“如果学习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那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比如当我们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再有吸引力了。但如果还没有明白,那么我们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所以,尽管放心地抛弃“懂得很多道理”这样的执念吧,在抛弃时,还要真诚地为自己开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我们的成长路径一定会更加清晰。所以,为了改变,首先清晰自己的目标,专注自己的选择去行动,这是这本书带给自己最大的感悟!
就如作者所说:“你若放弃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好的时机。”
希望以后自己遇到任何事能用认知驱动,而不靠毅力苦苦支撑!我的觉醒正在开始!
谢谢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