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仔细分析了几位老师的文章之后,针对美术考级这个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论述...
一.弊病
1.对学生:
①美术学课是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审美素养,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提升。追求的是个性、独特性、差异性,把美术考级的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反而是扼杀了这种个性去追求同一性。
②美术是一门有高度而无梯度的学科,现如今将美术课程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梯度,已是如此困难,更何况梯度的设置与现实情况中对于该梯度的把握,也是一个让教师为难的问题。
③所谓美术某某级的获得,如果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不力,也在无形之中加强孩子的功利心、虚荣心,亦或是消极对待美术的态度。
④同时也并不符合当代所提出来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的背景下,通过美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课程理念。
2.对老师:
同时扼杀的也是那些辛苦的想要为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作出努力的老师,为美术教育耕耘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尹少淳老师称,这是一种不种地的收割者的行为。
3.对教育公平:
一直以来,教育资源对西北地区并不充裕,优良师资大多集中在发达城市与地区,如今且不论美术考级的高昂费用,用考级的方式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地区而言,更是加强了对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门槛和等级观念。
4.考级本身的问题:
①艺术水平的评判本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谢赫曾在《画品名录》中提到。可将绘画分为六品,南北朝的以传神著名的顾恺之然而只处于他的标准的三品,短短半个世纪,姚最的《续画品录》中顾恺之又成了最高级别,连绘画名家的作品都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本就是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那么谁又有权利来给这些孩子定级呢?
②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若美术考级这件事,没有其中的利益所得,那么还会发展的像如今这么大规模吗?大多是一些并未涉及美术或教育行业的人,打着所谓权威的旗号,让不明事理的家长,为了所谓孩子的前程参与到其中。
③设置的所谓级别之间的差别仅在比较了解和了解,那么谁来评判什么是比较了解,什么又是了解呢?强硬的将其分为十级,实在是不合理。
④学习美术本身提升的是综合艺术素质,更是培养为人处事、批判性思维,包容的看待世界,迎接生活挑战的品质。本就是一个综合的多面体,不仅是技能,更是文化素养的提升,单单从一幅画,又怎么能够看出他的一个综合素质呢?
二.盛行的原因
1.教师层面:
①高校本身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性。现如今。大多美术专业的学生仅有一成愿意继续从事美术教育行业,造成这一现象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高校美术课程体系分类极其细致,造成综合文化素质的普遍不高,再加之对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重视,难免会以一种专业性的“写实思维”去看待学生作品,而这正是与考级思想相契和。
②认知观念的偏差。并不能够综合全面的去看待一个学生的美术素养,而是以“像”这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并且并不清晰自己的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2.家长层面:
①以大人的标准看待孩子。我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一二年级就要求其学开始学习素描,并且反而不知过早的学习所谓光影素描,所谓的专业绘画,并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会抑制他对于绘画的兴趣。
②功利主义和攀比的心态。太多的家长想要通过考级这种量化的方式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回报的“合理性”。
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国民的审美素养的整体低下,对于美术教育的了解知之甚少,一直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被当做副科的美术教育。并没有被人们真正的重视并理解。
三.发展方向
1.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从本身建立自信,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有效引导来让学生明白,美术的学习是影响他的生活各个方面以及各科学习方式的一门学科,他能够从根本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提升创造性感受力等。当满足了马斯洛所说的尊重需求之后,对于自己能力的认知,也就不需要任何考级来证明。
2.不将考级纳入高考或中考加分。从根本利益点上切断考级发展的趋势。
3.教师和家长的不断正确引导。考级并不能检测出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
之前只听说过一些对于美术考级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去深挖它的不合理之处,在看了几位老师的文章之后,对它有了一个更清晰、有逻辑性的把握。
这也就说明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要去深挖它内部的原因,具备较敏感性,用教育教育学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教育热点,以此来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升自我的表达沟通能力,了解美育大家的观点,多积累金句~
加油哇,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敬畏的看待任何一个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