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自由观认为,只有自律才能自由。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目标的时候,需要控制自己来达成这个目的。有了自制能力,那么就更能达成我们的目的,就更可能自由。
但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目的是我们可以自由设定的吗?如果不是,那我们还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欲望、需求,基本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人的目的决定于人的本性,就像物体的运动遵守自然法则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从来都不是自由的,就像一个按照牛顿力学定律运动的小球在引力的驱使下运动并不能称之为自由。
如果人的意识真的是一套规律决定的,那当然就不自由了。科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自然的规律,所以科学的发展一直挤压着自由意志的空间。牛顿力学、进化论等理论的提出,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在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讨论,小球的比喻就是引用自这里。为了获得自由,叔本华从佛学中找到了希望,因为佛学是对本性的彻底叛逆。除了对本性的叛逆来获得自由,还有一种方式是弗洛伊德式的,他认为,只有我们完全知道了意识的规律才能走向自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建立了令自己满意的理论后,他却渐渐成了决定论者,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幻觉。
有人认为,心理学虽然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的规律,但人的行为还远没有到可以被预测的程度。而且,量子力学、混沌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几乎把决定论送进坟墓。这似乎是个好消息,但是无法预测并不等同于自由意志----地震无法被预测,不代表地球就有自由意志。所以反驳了决定论依然不能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只有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脑如何运作、微观物质的规律时,才有可能被证明或证伪。在当前的科学发展阶段,讨论自由意志依然为时过早。
我们目前只能从自己的意识体验出发去进行讨论----起码我们都感觉到我们是有自由意志的。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但来自于它的美,还来自于它体现的作者的创造能力。赝品即使再像也一文不值,因为赝品中没有体现人的创作能力,更像是机械的复印机生产的复印件。
如果我们把生活看作是对自己人物的创作,自由就使我们对自己的角色负责,就像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这使人生可以像艺术作品那样蕴含某种称为美的宝贵的东西。这样的创作者身份非常吸引人,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者至少,是活下去的一个动力。是抵抗虚无的最有力的武器。
然而人生这种“艺术创作”不像真正的艺术那样抽象,它很难脱离“基因的利益”----我们所认为的美、美德,不管是为了获得认可,还是真正为了美本身,背后都暗藏着“基因和基因库的利益”。这似乎再一次落入了决定论。
但我们时常需要在本性间选择。如果把这些本性看成油画的色彩,我们可以选择明亮如梵高,也可以选择暗黑系。关键是,我们感觉到是自己在控制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单纯被本性控制。如果不假思索地依照本性行事,那便不是一种创作,他所得到的是那些本性带来的直接的快感,而不是创作的乐趣。
我们依然没有真正摆脱虚无,创作的乐趣作为一种乐趣并不是什么“终极意义”,这也只是一种精神药剂。只是现在人生已经不像叔本华所说的“在本性的牢笼中毫无自由”那么悲观,而是在用本性的颜料去创作一幅令自己满意的画作。
另外,和所有的审美观一样,价值也可以营销和洗脑。所以反思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即使有选择的能力也变得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被人操纵而已。反思就是客观地看待某种观念所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在人性和社会发展中的根源,就像《被操纵的需求》《一层一层地剥开善恶人心》所做的那样,然后再选择要不要接受这种价值。作为一个创作者,除了用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否则握笔在手不断地画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可以自主选择”,而是能对价值进行反思之后再选择。
ps:拿图跟作者说一声,作者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