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461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10

【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chi 同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大意】周公对鲁公说道:“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信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一点启示】中国是宗法社会,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同宗同源同姓的诸侯就有二百多个,在家为孝,移孝于国就是忠,形成家国天下、家国同构的格局,这可能也是东周末年虽连年战争不断,却死而不僵的原因之一吧。

【浅谈】

1、周公,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姓姬,名旦,周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为太师,摄政,地位仅次于周天子武王。采邑在周(今歧山一带),故称周公。其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2、鲁公,周公长子伯禽,因周公封于鲁,其地,曲阜,按理周公是第一任鲁公。但成王年幼,周公当时在朝廷辅政,派伯禽就国,为第一任鲁公。坚持以礼治国,政治不简约不平易,苦心经营三年,才到镐京向父亲周公旦汇报;而齐太公姜尚简化君臣之礼,受封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旦汇报政绩。所以其父叹道:“鲁国后世要北面为臣事奉齐国”。

3、上章刚讲过鲁国凋蔽,人才衰微,本章又介绍周朝开国奠基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其长子伯禽就鲁公位时谆谆告诫,其言切切,希望他能团结更多的人。从侧面也反映出贤人出走,隐逸大多是被环境逼走的。

4、首先大则为天下国家,小到为人处世,用人要不施其亲。施,就是远离、怠慢、疏远。即用人要先用亲信、至亲,不要故意疏远亲人。

5、这个在古今中外都是讲的过去的,中国人讲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权者肯定首先考虑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这样沟通无障碍,政令畅通有序,防止权力的分散和扯皮,任贤首先任亲,不可狭隘理解成任人唯亲,唯就过了。

6、其二,有才能的人要重用,要多给机会,真正用其所长,不要让贤人觉得无用武之地,成摆设,否则尸位素餐,国家会很危险。

7、其三,对长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无重大错误及问题,不可轻易无故地罢免、舍弃他,要忠厚待之。有才干的,让他做官;能力不及的,给予相应待遇。体现念旧传统,也是儒家文化推及及人,仁的思想。

8、其四,缺点人人都有,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希望人人都又能干,又绝无差池,是万万不可能的!这点最重要,领导人也往往犯这种错误,在上位者有时情绪失控会骂的特别狠,毫不留情,猪、愚蠢!试想一下:人人如果都有你那样好命、那么能耐、那样的机会,凭啥跟你干?早创业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