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机缘巧合,最近对于死亡的话题,听到的非常多,颇有感触。我想,既然它不断出现,想必是潜意识在提醒我,死亡,是我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时候放下对它的恐惧了。
我是一名寿险从业人员,从业四年,跟无数人谈论过重疾,意外和身故。我发现,中国人,很忌讳这个话题,甚至只是这个字。我们赋予了"死"非常沉重的意义,当这个字出现,一瞬间能感觉空气的味道都似乎带着腐朽,我们试图通过不听,不说,不看,说服自己说它不会出现。
具统计,2016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7.09‰,人数为977万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天就有两万六千七百多人离开。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只是走多远,走多久,如何走的差别,由始至终,目的地都只有一个。即使我们闭口不谈,它也一直都在。为什么我们要恐惧它,甚至反感它抵制它?
在我工作中与客户交谈保险方案时,每当讨论到身故金,多数人是轻描淡写略过的,甚至有些会说:太不吉利了。其实我理解,每个人对生命都是美好的憧憬跟期待,不希望有任何差池,包括我自己。但是生命有自然周期,也存在"无常",谁也预料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悲是喜?也正因为这种不可预知,才让每个人想要倾尽全力去探索,感受人生在世的一切感觉。
我们应该公平看待生命的每一个状态,生固然美好,死不过也是这美好的一个圆满结局罢了。我们不是应该逃避死亡,而是接纳它,并且在有机会的时候,规划好,当它出现时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案。比如说:弥留之际的治疗问题;丧葬问题;是否器官捐献;家庭资产需要如何分配;等等。还有一个需要思考的是,假如某天突然离开,你可以为家人留下什么?是留下爱,留下资产,留下债务,还是留下应尽而未尽的责任?
小时候,我对死亡非常恐惧,想到有一天,我会对这个世界完全没有感知,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怒哀乐,何谓鸟语花香,我就跌入无底深渊当中。可是当我越来越长大,逐渐开始接触到死亡,看着身边的人离开,我意识到,生与死,从来都是紧密相连。而死去的人,远远没有留下来的人那么痛苦,我开始思考,假如我离开,我的家人会怎么样,有什么事情或者事物,是可以帮助他们逐渐跨越这份失去的痛苦的?最后,我给自己购买了第一份人寿保单,这也是我第一次真实接纳"生命无常"这句话。
当我勇敢面对它,我才开始变得更有力量,更踏实更认真的活着,生命的长度,我们决定不了,但是生命的厚度,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不惧怕死亡,才能不惧怕未来,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就是死亡,我们离它,仅有一步之遥。
破除恐惧,让我们安心的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