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将段颎(jiǒng),与皇甫规、张奂并称为“凉州三明” 。段颎出征以来,共打了一百八十多场战役,斩敌首三万八千余级,缴获牛马羊四十二万余头,而汉军损失只有四百多人。其中公元154年,击破鲜卑;公元156年,平定公孙举叛乱;公元167年,平定西羌;公元169年,平定东羌。因为战功显赫,朝廷封段颎为新丰县侯,食邑万户。
史载:段颎带兵以仁爱为本,士卒生病,他总是亲自慰问、裹伤。在边境征战十多年,没有一天是安安心心在床上睡的。他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愿为他死战,大军所到之处,都能建立功勋。
历史上,还有一个战国名将吴起。他常与最下等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时不用席子,行军时不乘马车,亲自带干粮,与士卒同甘共苦。夜晚就睡在坑洼不平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避寒。士兵有患病长脓包的,吴起就亲自为他吸吮。
这两个故事,都讲到很重要的一条,如何当好领导。段颎和吴起成功的关键,就是与下属同吃苦、共患难。如果一个领导人和团队距离太远,吃苦的是下属,享受的都是领导,那这个团队一定没有战斗力。
同生死、共患难,为下属分忧,和他们一起战斗在一线……这样的行动,比任何口号都重要。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曾经给中央写过一封报告,讲井冈山那时候土匪出没,缺医少药,信息闭塞,特别苦,看不到希望……对于长期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红军来说,这个团队为什么没有散掉?因为大家苦惯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一样苦。从军官到伙夫,发零用钱2毛就一律2毛,士兵也不怨恨谁。
百团大战后的冬天,日本发起了大扫荡。毛泽东判断第二年会更难,他特意给各个根据地发了一封电报,务使全体官兵团结一致……毛泽东说,我们要吸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当时因为客观困难不能完成任务的干部,受到了很多打击,他们感觉没有出路。而眼下困难增加,我们要强调干部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
企业管理亦如此。员工可以原谅领导决策的失误,但他不能接受管理者把气、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如果员工对管理者的人品产生怀疑,那管理者就会失去员工的信任。同甘共苦背后的核心,其实就是管理者对下属的忠诚,对组织每一个成员的忠诚。
巴顿将军曾说:我们讲忠诚,经常说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其实更重要的是组织对个人的忠诚,上级对下级的忠诚。管理者只有忠于自己的下级,才会在关键的时候得到下级的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