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身边的朋友沟通中发现,我们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很少能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在情绪中,我们很容易把表达自己的感受,变成对于他人的评判。
明明很难过,需要对方的安慰,一开口却成了你就是不懂我,你给我滚。
明明很在意,需要对方的认可,一张嘴就成了我不需要你的认可。
这都是不懂表达感受的体现,有时候你可能回想,不需要我说出口,他就应该懂我需要的是什么?
但现实就像是只是的诅咒,你没有表达出来的,对方就真的会不明白。
第一部分:明明想好好的,为何一开头就成了矛盾
一次午饭后,我发现家里的氛围有些不对,原来懒宝在生闷气。
原因是因为一件纱衣,我感觉特别透,就和懒宝表达我的想法,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
我就想着如何破冰,不能一直处在这样的情绪中。
坐在懒宝身旁,我就问,你现在是不是挺难受的?
懒宝说:“我感觉你在跟我聊的时候,很反感这件事,显得很不耐烦。”
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整个人呆呆的,因为一个不耐烦的标签贴在了我的身上。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沉默不说话,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开头去表达,现在,我沉默了一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说:“下面我说的话,给你的感觉可能是在讲道理,同时也期望你能听听。”
我是这样表达的,我努力的沟通,想要化解当下的情绪,就像听听你的感受。
但你感觉我很不耐烦,并不是你的感受,而这句有时对于我的评判。
所有的感受,出发的角度,是从我的自身出发,围绕着自己展开,你的开心、难过、烦闷、愤怒都是感受。
懒宝这个时候一下就惊喜了,说自己并没有表达好自己的感受,而变成了自责。
在懒宝说出这句话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情绪也消解了,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状态就出现了内心。
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瞬间,明明想要很好的沟通,最后却又成了矛盾,这都是把感受变成了评判的结果。
第二部分:重新认识感受,原来事情可以很简单
你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感,是对外界的感知;受,是针对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内在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情绪,看到搞笑的我们就会开心,看到悲伤的我们就会难过。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容易混淆这个概念。
我在上教练课程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用很长了时间,还是容易把感受和评判搞混淆,把外界人的态度很差,和自己感觉被侵犯混淆。
因为外界的刺激和内在感受的因果关系,就造成了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会把内在敢说变成对外界刺激的评判。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内心也不好受,很多父母就会说,让你好好学习就不好好学习,我看你长大之后能干啥?
樊登老师在一次讲课的时候,就提到一个正向的案例。
妈妈因为孩子的淘气,心里有很大的情绪,然后和孩子说。
因为你没有准守我们的约定,妈妈现在很生气,但是妈妈是爱你的,所以妈妈决定自己一个人缓解一下情绪 。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和妈妈沟通的,可以办个小时候之后找妈妈,妈妈是爱你的,愿意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刚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惊讶,妈妈不仅仅表达了爱,还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如今再次解读,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亲密关系间的矛盾,都是源于缺乏了爱的确定性,当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明确的爱时,也就能更好的和他解决生活中的锚段。
第三部分:学会这三点,让亲密关系更加通畅
你的生活,在表达感受,还是在进行评判呢?
当我们懂得,什么是感受,哪些是评判的时候,亲密关系才能显得融洽。
这里有几个小方法
1、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说别人的感受
当你在表达感受的时候,一定是你自己的,而非别人的。
一旦表达出来的,不是你内在的情绪和感受,那么对于他人,就容易形成对抗,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指责。
就像我和懒宝之间,当我表达自己很难过的,需要关注的时候,就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注。
反过来,当我表达是你为什么不来安慰我,老是让我生气的时候,就成了激化矛盾的炸药。
因为我们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对方心里会思考,如何能够帮到你。
而你表达指责和评判时,只会激发对方的防御心理。
2、用正向的表达,而非用质问的表达
有句话说得好,鼓励,已经成为了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
回忆一下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会因为一件事难过一整天,却很少再有因为一件事,开心一整天的。
用心里学解释,一句负面的话,就需要三句正面的话来抵消。而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更多的负面信息。
我们举个例子,同样是别人点评你的文章,你的感受是否会有不同?
正向的表达:你这车买的真好,真的很有眼光。
负向的表达:你怎么买这种颜色的车,满大街都是的。
其实两句话都是评价,并不能给事实带来什么变化,但带给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回到我们的生活,你还记得上次收到鼓励是什么时候吗?
3、要做自己的主人,而非去改变他人
还记得我们学沟通的目的吗?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但即使这样,我们还会有着这样的念头,我家那位不减肥,我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不好好学习,我该怎样改变他?
在这里,我想和你说的是,改变自己是成长,改变他人是奢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
尤其是当我们闯入他们的世界,强制对方学习、减肥改变的时候,只会激起对方的防御系统,离你希望的目标越来越远。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主人,就像孟母三迁,是在用环境让孟子内心升起学习的念头,而你可曾听说孟母三打,打出一个人圣人的。
当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周边的世界才会更好,人很难出淤泥而不染,也很难见贤不思齐!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