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者道之动》之浅见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40章
《反者道之动》这一章是我《道德经》中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他充分体现了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一真理。
“反者道之动”阐明我们做的行为作用是有反作用的,这就是道的发用。
我们有好的行为作用就会产生好的行为反作用,有不好的行为作用就会产生不好的行为反作用。
“弱者道之用”说明道的作用是很微弱的,是缓慢的,不是即时的,不是强烈的,同样也是势不可挡的。
所以我们做事情不能自己刚开始做了一点就要求立即有一个想要的结果,我们要给道反作用的时间,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我们急于求成,这也是一个行为作用,“道”也会对我们的“急于求成”这个行为作用产生相应的行为反作用,比如“欲速则不达”。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讲述了行为作用是如何形成反作用的。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处理的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有”生发出来的,我们的“有”就是我们办法、智慧。
但是我们处理这些事情的办法、智慧是从“无”里来的,“无”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的起心动念。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修“无”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有”的体现。
我们看得到的事是“有”,比如事业、关系、成就等。
我们看不见的内心属于“无”,比如我们内心深处别人都不看到的起心动念,比如好名好利、贪舒服贪安逸,或者急功近利等。
亲子关系之浅见
我们在亲子群里学习,老师一直让我们写感赏文,我们自己写着写着孩子就变好了,真的好神奇,我一直在想这里面的道理。
我们因为以前不好的行为作用产生的反作用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很不好,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我们以前对孩子错误的想法让我们觉得孩子这不好那不行,这就是我们的“无”。
错误的想法(“无”)让我们对孩子冷眼以对,甚至恶语相加,这些我们的表现就是“有”。这就是“有生于无”。
我们恶劣的态度(“有”)作为行为作用,经过时间(“道”的力量)形成反作用(这就是“反者道之用”),我们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我们的麻烦出现了。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
问题不是忽然产生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逐渐显现的过程,这就是“弱者道之用”。
老师让我们写感赏文,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这属于“有”),慢慢发现孩子还是有亮点的,还是可圈可点的,感觉孩子并不是如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这就是我们的“无”发生了变化,内心从原来的嫌弃,到现在觉得还不错,我们的“无”变了,它生发出来的“有”就体现在我们对孩子眼神柔和了,语言温暖了,整个人对孩子都关心起来了。
当我们对孩子态度变了,孩子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我理解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这个变的过程,就是“反者道之动”的过程。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会收获相应的反作用。
反作用又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这就是“弱者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