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金字塔原理》摘录自手机版43~44页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最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你必须牢记。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组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退一步说,即使受众能够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你也增加了他们阅读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这种你没有提前说明的逻辑关系。
【I】拆书家讲解引导
一般公司领导讲话都常用一个万能模板——“总分总”结构,这个结构的精髓就是,先说结论,再说分论点,最后总结。这样的好处是突出重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把沟通表达形成标准化流程。最后的表达效果是观点鲜明、简单易懂。
微博上常说: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最终都会回馈到你的身上,成为你的认知。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是不同的。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就在昨天,团队领导H在群里发个信息,说要我们把上月的费用报销单在明天之前寄给他。回想起前两天在整理的时候,一个J费用以前没报过,不知道怎么填?于是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我不知道实际发生的J费用怎么填,以往没填过过此类型费用。
H回了一截图,内容是:”k费与J费,P费,单独表2填写,跟之前的填写一样不变,如后面PPT”
我特意看了遍PPT, 当时理解的是K费要单独填写,而我不需要报销K费,所以把J费和P费写在一起了,然后拍了照片私发给H,确定下是否是这样填
H回了三个字,“看截图”
当时我就一头大,哪里错了?同时也很郁闷,不对可以直接告诉我呀?这三种费用我以前都没报销过,哪里不对我直接改过来就是。感觉和H说话好累。
结果第一,完成要紧,于是我打电话再次问H, H说,截图上明明写了k费与J费,P费,单独表2填写,你为什么还把J费和P费写在一起?
噢,这下我明白了,k费、J费、P费,三种费用需要分别用三张表2单独填写。
你看,因为之前没报销过此类费用,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即使领导H发截图了,一开始我也没懂。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不只是昨天发生这个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会遇到类似事情。比如,和闺蜜探讨些问题,往往都是想到哪说哪,完全没有思维顺序,结果到结束时,只是说了很多,往往事情都是不了了之,没有碰撞出自己预期的思维火花。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下次在与闺蜜聊天探讨问题时,我想先需要定一个小的主题,将此次讨论的问题都限于这个主题之内,在这个主题上可以自由发挥海阔天空,然后结束时再总结回顾一下当时的主题。
也就是说,先明确总目标,再具体分散,最后再总结反思。
在表达时运用“总分总”结构,在开头先开门见山地抛出主要论点,然后在中间用若干分论点论证该论点,最后结尾再一次总括、重申、引申该论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