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整理了上学期的随笔,翻出这篇附庸汪老风雅的文章。汪老本是个云淡风轻之人,不争、不辩、不怒、不奢,就像一叶之灵,窥尽全秋。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正如贾平凹语:“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前几日我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岁朝清供》,对汪老花草虫鱼的晚年生活羡慕不已,同时也惊讶于汪老美食方面的造诣。在此文本中,汪老用轻松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见闻感受,也传授了许多美食烹饪的经验。我尤为喜欢《食豆饮水斋闲笔》一文,读毕鄙人萌生了写一篇记录时令食物的食物志的想法,此文标题就借鉴了老先生的《葡萄月令》,也算我这个俗人附庸了一番先生的风雅吧。
-1-
此时正值秋季,北方早已穿上了大棉袄,南方却依然沐浴在艳阳中。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把夏天身上掉的膘肉重新补回来。而南方则更青睐滋补类食物,祛湿温补。瓜就成了此时的首选。青瓜补水,南瓜补血。青瓜是补水的最佳食材,它的主要成分中水分就占了95%,所以别名也叫水瓜。青瓜的用途很多,受众面广,既可补水,又可做美白面膜,饿了的时候还可以来一道著名小吃——拍黄瓜,辛辣解渴,实乃上乘佳品。南瓜是女性补气血的好帮手,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蒸南瓜色泽鲜美,入口即化,蒸馏出的汁液清甜解渴,一碗南瓜吃下来,气血补上来了,欢欢乐乐笑开怀。江浙一带吃食喜甜,甜品是当地人秋季的最爱。蟹黄堡拌千层糕,翡翠烧卖和(huo)三丁,绍兴黄酒清汤面,金华火腿脆火烧。两广一带的南方人很难吃到口味正宗的江浙美食,广州有很多和千层糕类似的甜品,可广东人喜欢清淡,砵仔糕等食物甜味不足,不能满足我的雅兴。我个人更爱江浙甜食,通体半透明芙蓉色的千层糕就是我的最爱。千层糕层与层之间用糖油相连,可又互不黏腻,容易分离开来,味道甜糯爽口,类似果冻又比果冻更香甜,咬上一口,夹心在嘴里迸开,食之绵软糯口,观之赏心悦目。汪老是江苏高邮人,喜爱淮扬菜,尤为喜欢淮扬名菜干丝。干丝的原料实为豆腐干,实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油炸豆腐皮。厨师制作干丝时,需把干丝切片切成细丝状,放入滚水中焯一遍后,捞起来放入大海碗中,拌之以花生酱、豆瓣酱、芝麻油、蒜米、黑胡椒粉等,即可使用。《东京梦华录》中云:“用一等琉璃浅菱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我想盛干丝的碗便是这种类型的瓷碗吧,正有秋季的精致、萧瑟之意。刚入秋时吃上这么一道开胃小菜,想必定能胃口大开,“贴秋膘”的任务也就不难完成了。
-2-
入冬了,天气变得冷飕飕的,墙缝被报纸或棉花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人们都躲在家中,不给肆虐的冷风一丁点儿侵略的机会。家家户户的灶炉里都点燃了磷光一样的火花,把脸映得彤彤红。小时候我和外婆住在一个带灶炉的房子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外婆坐在壁橱旁,把红薯扔进火堆里翻烤。捡一块烧得通红透亮的炭压在红薯上,在红薯周围用树枝丫堆了个金字塔,再用卷成了一个圆柱的报纸对着炭火猛吹风,不一会儿火苗就蹭蹭蹭地往上冒了。红薯烤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用钳子把它们从火堆里钳出来,放在周围的空地上置凉。红薯原本土棕色的外皮已被烤成了焦黑色,有些甚至烤破了皮,糖汁透过皮囊流了出来结成了浓黑色的痂。红薯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让人垂涎三尺。在当时那个胃还没被惯坏的时代,烤红薯的滋味堪比燕窝鲍鱼。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烫手山芋”,强忍着烫把皮剥开,也不管“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股脑儿把这“金枕头”塞进嘴里,甜香顿时溢满了我的味蕾。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展现出了两个风雪夜归人其乐融融品酒交谈的场景,和最亲近的人面对面坐在一块高谈阔论,喝着暖酒,吃着甜香的小食,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可这样的场面,在如今的时代已成了“奢侈品”,虽然人坐在对面,但却很难再有畅所欲言的亲切感了。
-3-
冬天另一必吃的食物,就是饺子。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包饺子最能体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和面的,有剁肉的,有择菜的,有擀面皮的,有包饺子的,有烧水的,全家老少都行动起来了。饺子在中国人的心中,重要性不亚于过年,从包到摆放都有一定的规矩。饺子封口时必须要用拇指和食指捏稳,谓之为“捏福”,吃饺子就是吃福气。光吃饺子太单调,俗话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没有酒的饺子,寓意是不完整的。酒的选择也颇为讲究,我的家乡在桂西北,属于亚热带地区,适宜玉米生长。勤劳聪明的桂西北人学会了用玉米酿酒,谓之“苞谷酒”。这是一种特色美食,是桂西北人钟情的琼浆玉液,闻之飘香,品之醇香,观之清香,饺子吃腻了来上一盅,甘甜爽口。有了主食有了酒,佐料当然不能少。什么佐料最适合,除了陈醋辣椒,最不可或缺的要数蒜。配饺子的蒜不是越新鲜越好,而是讲究“陈味”。家庭主妇们往往会在腊八就将剥好洗净的蒜瓣放入坛子中,再加入酸水等佐料,装满之后,在坛口周围铺满一圈儿水,再将一块白布盖在坛口上,最后合上大碗。这样的工序每一步都不可或缺,是保证蒜瓣能发酵的关键。到了深冬吃饺子时,打开坛子,蒜瓣已变成了通透的翠绿色。喝着“黄金酒”(苞谷酒呈淡黄色),吃着“白银饺”,蘸着“翡翠蒜”,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快乐呢?
-4-
大寒过后有了些春的气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人们手忙脚乱又充满期待地准备着过年的食物。中国人最讲究过春节,杀年猪、换新衣、置备年货,一样都不能少。小孩子在此时最开心,一是能有新衣穿,二是终于能过上每天山珍海味的生活了。每年过年我家都会买一头猪,可家里人吃不了那么快,猪肉的保质期又不长,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就采用了制作熏肉的办法。熏肉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为了把肉长期保存下来而不被虫蛀,就想到了这个方法。首先将去皮毛后的上乘新鲜肉炮烙、油炸,至猪皮焦黄,再抹上精盐,放入大盆里腌制。随后挂在旋转的支架上,用烟熏火烧来排除鲜肉的水分和空气。烟熏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依附于熏肉的表层形成保护膜,可以延长熏肉的保质期,还能保存肉的风味。脱水的熏肉处于真空状态,无法给细菌提供适宜的繁衍场所,只要把熏肉存放于干燥通风处,就不会霉变。嘴馋的时候切上一块熏肉,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5-
“一年之计在于春。”讲究五谷丰登好兆头的中国人哪能只满足于熏肉呢?鸡鸭鱼肉样样不可少。广西人喜爱吃鸭,北部尤爱白切鸭。白切鸭的做法很简单,只需把鸭子清理干净后放进锅里煮熟,捞出来后将之切块,蘸上辣椒酱油吃。可是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酱料而不是鸭子的原汁原味,很多人无法满足于这样清淡的吃法,或许它更是为了摆盘整齐而存在的。歌德曾说过:“‘外貌美’只是暂时的,‘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在我眼里,吃喝就是要讲究入味儿,所以我尤爱色香味俱全的烤鸭。烤鸭的做法比白切鸭复杂得多,首先要保证鸭子表皮无破损、肉质饱满,再将开水从鸭脖处均匀浇灌而下使鸭子皮肤紧缩,这道工序是为了让鸭子的胸膛更为饱满,鸭皮更酥脆。用盐搓净之后挂起来风干,再放进炉子里用大火烘烤,一道美味的自制烤鸭就完成了,颇有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感,配上酸梅花生酱等佐料,真有种老北京的滋味儿。
-6-
一个人所需的营养素众多,只吃肉除了能长一身膘,对身体没太多好处,需要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的中和。壮乡人民的特色美食之一就是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而得名,它并不是变异或是转基因品种,而是用食物染制而成。以黄色糯米饭为例,制作黄色糯米饭要将黄花菜洗净放入盛有清水的砂锅里熬煮,以提取黄色染汁,再将黄色染汁过滤沥渣备用,将洗净的糯米放入染汁中浸泡一夜后再将水倒出,此时的生糯米已染上了淡黄色。把这些淡黄色的糯米平铺放入铺有蒸布的竹匾内,再将竹匾放入大锅里蒸煮,熟后即可食用。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着五色糯米饭,配之烤鸭熏肉,实在是满汉全席不可与之媲美啊。
-7-
暮春过后到了立夏,北方还是微凉,南方却早已提前进入盛夏。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方地区日长夜短,整日处于太阳的炙烤之下,只有到了傍晚才能感受微风的微醺。到了三伏天更为严重,稍微动一动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这么热的天气再不找些凉食聊以宽慰,实在难以熬过。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歪脖子树的荫蔽下喝凉茶、吃酸角糕,摇着蒲扇下着棋。可此时还在忙碌着的庄稼人却没这份闲情逸致了。夏季是开垦农田种粮的好时节,他们都有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偏执。太阳火辣辣地炙烤在他们得脸上,豆大的汗珠如瀑布倾泻而下,一个个猫着腰在田里插秧,用手揩一把汗甩到地上,地面湿了一片。此时此刻要是他们能吃上一个可口的西瓜或能喝上一碗酸梅汤,那该是怎样幸福的一件事啊。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就幸运多了,炙热的午后坐在空调房里,呼呼地吹着冷风,吃着冰激凌,舀着西瓜,喝着冰镇饮料,那还能体会到庄稼人的煎熬呢?小时候我和外婆住在县城里,每到夏季,外婆都会给我买上几个黄瓤的小西瓜,这种小西瓜吃完之后,把瓤去干净,在正中放上一支小蜡烛,再在瓜皮上雕镂出各种各样的花纹,还能成为别致的西瓜灯呢。夏季不仅能吃上西瓜,还能吃各种各样晶莹剔透的水果,每天都在果香四溢的大杂烩海洋中遨游,哪还怕那炙烤的太阳影响心情呢?
作家梁实秋在《人间有味》一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对吃食的见闻感受,苏轼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之味儿,就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感受,只要和亲朋好友在一块儿,吃什么都是清欢之味。“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希望读者您在看到鄙人对于家乡食物时令的描述之后,能发现身边更多的美食,更多的人情,感受清欢的人生之趣。
此文写于2016年11月中旬 广西尤其是其省会南宁 的确是一个难以感受冬季气息的地方 但我热爱我所生活的地方 热爱我的家乡 这块土地孕育出了最为炙热的南方姑娘和血气方刚的少年 也织就了最为独特的“壮锦”。
(本文作者保留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