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今天在《超级个体》中学习了能力三核的概念,做成一件事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叫能力,分成三个部分:知识、技能和才干。知识需要学习,技能需要训练,而才干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而内化到无意识使用的一些技能、品质和特质。
图片来源: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对“今日精进”2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过往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自己曾经尝试做过将中文配音朗诵的特长也就是中文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向英语学习的迁移,那是我无意中进行过的迁移技能实践。
从小爱听收音机,喜欢模仿、记忆力又比较好的我,上学后很快就被老师同学们认为普通话说得好听、擅长播音朗诵,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朗诵比赛并获奖,主持过学校里的文艺汇报演出。
回忆起来,我是幸运地无意中应用、打磨了自己的特长,不断在理念与实践中往返互动:外界的好评反馈,鼓励我继续练习发音、朗诵,不断有机会提交阶段性可交付成果,无意中进入大量练习的良性循环,成就了我中文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
18岁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我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主播。边工作边学习,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读了本科,精进学习了业务知识,业余时间应聘配音工作,继续进入良性循环。好像玩儿着就实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继续提升,还顺带赚到了不菲的劳务回报,自己供给自己读书与生活。
因为一路畅通,我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简单,以为进入地方台的过程可以简单搬到央视重演。
我本科毕业后,幸运地因为之前的学习与实践在无意中打磨了配音的一技之长,在科教频道的一个环保节目从事配音与外景主持工作。我才惊觉,央视真是一个人才济济、竞争压力非常大的领地,我此前远远低估了在这一领域生存的难度,反正和在地方电视台肯定不一样。
那接下来,我的发展潜力还有没有拓展的维度呢?从最简单、易行的角度出发,我想到了英语,我能不能把吐字归音、气息运用等中文语音表达的能力及特长迁移到英语中来?2003年非典期间,我决定学习托福英语,幸运之神再次青睐我,遇到教词汇的古典老师,“单词本身就携带着自身的含义”和词根词缀等科学的学习理念让我这个英语学习新手一下子爱上了“看英语”,琢磨单词的样子、思考它的含义,而教阅读与写作的李笑来老师那些精做真题、背诵你写出的作文等方法也使我受益匪浅。
“迁移语言表达技能”的想法,和遇到好老师的幸运,帮助我取得了英国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到央视财经频道国际组工作。我希望在工作中还能不断使用英语,在职场中继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
“中英文语言迁移技能”的尝试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实现了我在央视踏实工作的梦想,也被邀请做过双语主持人。然而,对我而言,“技能的迁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全面地思考与分析,凭感觉把我的中文语言表达能力好归因于小时候听收音机的input上面,准确地说,不是错,而是不够全面。
2015年秋季,我上了古典老师的《成为职场MVP》网课,接触到“721学习法则”、“刻意训练”和“大部分人都没有练习到拼天赋的层面”等概念和理论之后,才如醍醐灌顶,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也就是说,不但我的中文语音表达并没有刻意训练到拼天赋的层面(尽管因为爱好与无意练习,我很早就取得了央视播音员需要考取的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而且在英语学习中,我放大了小时候听收音机的作用,忽略了后来工作中的配音、主持等实践练习,导致我把《新概念英语》的第一、第二册在工作之余听了好几年时间。而且以为听多了英语语言表达就会像我的中文语言表达一样好了。
是“721学习法则”彻底让我分清楚了“输入”与“输出”的区别,“听和读”属于输入,而大脑思考处理后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想提升哪方面的技能,必须专门刻意训练哪一方面,而不是我认知偏差中以为的“听多了自然会说”,有关系,但输入的练习取代不了输出的练习。我的中文配音好只是因为我无意中已经分别进行了输入、输出的大量练习,因自己没有全面意识到,只迁移了大量“听”的输入练习,忽略了也要大量“说”的输出练习,没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永远等不来英文说得和中文一样好的那一天。
升级了这一认知之后,我开始刻意训练英语有声语言表达,这时,多年的“听”没有白练,因为发音好,我被邀请到一个英语语音学习群帮助学生们纠音,“教学相长”,收到“人教版英语发音”、“像听力考试发音”等反馈。
英语发音练习反过来继续提升了我的中文配音及表达能力,而且“721法则”中强调的“立即去做”的理念,打破了我某些方面的“等到模式”。比如今年8月份一次出差时,我就打破了之前想的“等我再瘦一点了再出镜报道新闻”的“等到模式”,先“完成”再力求“完美”,实现了我在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中的首次新闻头条的出镜报道。
图片来源: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就像《超级个体》中提到的“总有人用更好的方式在做你现在做的事,你需要的只是学习与行动”。不断地学习、思考与练习,帮助我增长了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升级了技能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