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出自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之手。他曾经用实验发现并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出版过20多本书,以及200多篇关于人类动机和任何的学术文章。但并未止于这一发现,而是进一步列出解决方案,在充斥着大量悲观情绪的大环境里,教授儿童如何习得性乐观。
塞利格曼说:孩子就像海绵,不但吸收了我们讲的话,也吸收了我们讲话的方式。想要帮助孩子获得乐观积极的思考方式,我们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才行。同时由内而外的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乐观养成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者是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事件原因的习惯性看法,即解释风格。如果解释风格不加以干预,会保持一辈子。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一、永久性。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是来自自身个性的缺点,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心情以及其他短暂的、可改变的状态。比如:孩子因为抢玩具闹别扭,悲观的孩子想,他讨厌我,再也不想和我一起玩;乐观的孩子想,他可能生我气了,今天不肯和我玩。而好事发生的时候他们的解释又正好相反,乐观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来解释好事,用“总是”来形容好事的原因。悲观的孩子则认为好事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如:妈妈最喜欢和我在一起和妈妈花时间陪我是因为她最近心情好。
二、普遍性。乐观的孩子认为好事都是普遍的,如:我受欢迎;坏事只是某一方面,如:我只是球踢得不太好,而其他的都不错。悲观的孩子恰恰相反。
三、个人化。当事情发生时是否会归因为自己内部?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即便错了,也要负起责任,修正行为,依旧觉得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
除了帮助孩子改进解释的风格,另一项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批评孩子的正确方法是观察事实真相,就事论事,而非怪罪孩子的个性或者能力。
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使用ABC法则,目的是帮助孩子注意对自己所说的话进行校正。A代表不好的事情。C代表后果。B代表对不幸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一旦孩子能够找出那个想法B,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中间的那个“我想”是最重要的一步。
结合三种解释风格,帮孩子从认识到自己导致的问题应自己负责,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不用责怪自己,并且学会反驳。
孩子对自己说的话会直接改变他的感受和行为,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坚定信念,把信念放在积极乐观的层面上。给孩子多种选择,以帮助孩子获得掌控感。乐观是一种工具,帮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尊体系,和在困境看到想法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以便转向积极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