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到的第一本七堇年的书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七堇年的文字。十八岁的少年时期就写出如此成熟而令人惊叹的文字,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她的文字里,处处可见我的影子。而后又看了《无梦之境》,优美的文字背后是深刻的哲理和对“癫狂”现实的无奈叹息。
作为一个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和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七堇年的文字流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她以朦胧哀婉的笔触诉说着笼罩在身边的巨大压力,通过文字的排遣,表达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失望。
1.教育
《无梦之境》的背景在未来的世界,那时人类进入“眼机时代(The eye phone age)”,那个时候的人们将会像如今的我们离不开手机一样离不开眼机。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生物科技的发达可以任意换掉损伤的身体器官,可以利用父母的优良基因定制想要的孩子类型,在交易黑市上,人们可以通过卖寿命换取钱财,学生不再需要自己刻苦学习,在耳垂上贴个电极,知识会自动灌输……
书中的时代相比现实,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然而,有些东西似乎并不会随着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人类的悲哀总会存在。
主人公苏铁被定制为有着超强音乐天赋的孩子。母亲因为自己儿时无法弹琴的原因,便将成为钢琴家的愿望强制加在苏铁身上。母亲将苏铁的每一分钟都规划好,并通过设备实时监控他的行动。在母亲“都是为你好”式的压迫下,苏铁终于坚持不住,他用钢琴盖压断了自己左手的五根手指。然而愚昧固执的母亲竟通过卖寿命换来的钱重新给苏铁安装一只完好的手,继续她的“计划”。
父母不尊重孩子意见,一手策划孩子人生,在中国并不少见。更有父母以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为资本炫耀孩子听话,殊不知,最听话的孩子往往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当孩子什么都听你的,没有任何反驳哪怕一点意见,那么请注意,您的孩子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
书中有三所不同的学校,像现实中的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一样区分明显,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按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知你所应知,知你所不知,不知你所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作者渴望的教育模式,而在书中的低等学校,依旧是应试教育,通过电流灌输知识依然是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模式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问题正是作者在现实中的强烈体验。
学生需要被理解,需要一定自主的权利。在一生中,那些我们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才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所有的灌输都是外来的东西而并不属于自己。也许每个人都应该不会厌恶学习,因为在我看来,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世界,获得知识,让人有成就感的活动。只是当学习与这样的模式绑定在一起时,总是让人难以提起兴趣。
想象数十年已过,当我们垂垂老矣,在时光的冲刷下,岁月会遗留给我们什么呢?那些东西一定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了,而这些财富中一定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探索得到的宝藏,而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什么其他。
2.自然,爱情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原始森林被蚕食,人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高楼大厦和眼机虚幻的世界里。科技并没有让人的距离更近,反而越行越远,参加聚会也不需要亲自到场,通过眼机就能如临其境……
书中有一家三口,父亲和女儿都对电磁波过敏,于是他们住在一片森林之中,而这森林是世界上最后一片绿色。总是会有许多学校的学生像参观博物馆一样来到这片森林研学,然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在课堂上学的动植物,从来没有见过,动植物馆也都是虚拟技术的呈现。只有在梦境的心屿上,才能见到独属于自己的自然,从而在梦境中疗愈自我。
悲哀像一条长河从我心上流过。经过百万年的进化,人类从自然中走来,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和最终的归宿。但是,人类正在亲手毁掉自己的家园,毁掉自己的来时路,当自然被消灭,人类也终将走向灭亡。以后的以后,当人们再也听不到鸟鸣莺啼,再也看不到空山新雨,再也触不到绿叶的肌理,那真是只剩下绝望了。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精神疗愈所。人们在林立的钢筋混凝土中所受到的压抑与伤痛,在自然中可以得到释放和安慰。看晚霞流岚,听潇潇雨声,感受自然的脉搏,这些幸福愉悦的事情离我们越来越远。
冰冷的楼房,冰冷的科技,在一个人也可以定制孩子的时代,爱情成了更加珍贵的东西,甚至可以用罕见来形容。当李吉和胡骄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爱情的光芒温暖着冰冷的时代,留下一抹珍贵的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任何科技也无法取代的。
3.去爱,去生活
求学时代的压抑,原生家庭和教养方式的阴影都会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每当我读到七堇年的文字,都好像是有人在倾听我的诉说。也许这正是阅读的精要所在,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感受着同样的感受,是一种令人欣喜的体验,那种如觅知音的感动也给了我认真审视过去自己的勇气与力量。
人类终究会走向何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知道带来的是更多的幸福还是绝望。在“造物者”面前,人类渺小而脆弱,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生活,珍惜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也许过于悲哀,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我们回首如烟往事,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然后在剩下的生命里大胆去爱,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