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我该读什么书时,我都会说:“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让其明白读书不是为了世俗功利,最重要的是提升身心修养,创造智慧、道德的人生。有了这一正见,读什么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读有益书精力旺,行无愧事梦魂安”,此话说得在理。那么,什么样的书才是有益的呢?当然是经典名著。凡能成为经典名著的,首先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即如杜甫所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次是直指人心、剖析人性,反映人生宇宙真相和规律,凝结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成果,并经过时间和历史验证,堪称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阅读经典名著,是在与圣贤一起对人生、命运、宇宙等进行思索和追问,从而获得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不过,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由于条件、时间、精力所限,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经典名著,这就要有重点地阅读。人在一生中,对历史、哲学、宗教三类书是应该读的。历史是一面镜子,阅读历史类书籍,能让自己更好地观照现实社会。哲学是点燃智慧的,阅读哲学类书籍,能让自己找到看人生、看世界的最佳角度。宗教注重人生的终极关怀,阅读宗教类书籍,能让自己向死而生。如果一个人不去读这三类有益的书,即便取得再大的成功,人生也会美中不足,存有缺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强调学思并行、学思兼顾,不可偏废。只读书而不思索,会惘然无所得;只思索而不读书,会疲惫而无所获。读书的过程只是了解、摄取、吸纳、记忆、掌握知识的过程。思索的过程才是疑问、推敲、理解、领悟、获得启迪的过程。最有效的阅读应该是在读书时思索,在思索时读书,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提高阅读效果。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清朝毛怀这句自题联告诫我们,真正的好书也就是经典名著读了又读,每次都有收获,不会觉得厌烦。孔子有“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他因勤于翻阅,穿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为了读懂书的原意,王国维曾四次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得深刻:“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事实上,真正的经典名著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必须阅读多次才能读懂。因为,经典名著都是作者用自己一生甚至如尼采所说“是用自己的血写成的”,“要领会异己的血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名著,即“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清朝吴敬梓说:“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把阅读当成一种精神修炼,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旨趣。多读那些经典名著吧,它能使人更有智慧、更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