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偶然看到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么样还是怎样?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我看了很多书,生活中还是没有变好?还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改变?《后会无期》里面有句经典:“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表达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在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优秀的回答,其中一个叫叶修的老师给出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他说因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一般人是很难去做到以下几点:1、深度学习的策略;2、刻意练习的方法;3、自我觉知的敏锐;4,、严肃的学习态度。想用知识来改变现实生活,
什么叫学习的策略呢?我们一般学习新的技能知识是不是都是按时上课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呢?不是这样的,深度的学习策略是针对我们要学习的具体内容项目去做针对性的学习规划。在我上学那会儿,我是很喜欢化学课,如果单独的背公式我很难记住,一旦错了就是罚抄00遍起步,但是如果做过相关实验后再去记忆化学公式对我就会变得比较简单。合适我学习化学的策略就是先做实验再去记忆化学公式的学习方法。学习会有很多目标,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我们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因为题目问的比较笼统,作者给出的学习策略是——联系性学习策略。
有段时间很是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非专业性偏于日常的,里面提到很多诸如从众心理、破窗原理、墨菲定理、鸟笼效应……当时其实都是当做故事书看的,看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嗯,就是这样的”“哦,原来如此”,过后就完了。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些心理现象都是很多前辈的经验之谈,里面的一些例子也都是浅显易懂的,除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名字我现在已经记不得它们说的都是什么了!我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把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墨菲定理:
1、这个效应是什么原理呢?(可能出错的事情有很大概率会出错,)
2、在日常生活里该如何避免墨菲定理呢?(对于可能发生的错误尽可能提前预防,不要心存侥幸心理)
3、我碰到过的事情里面有哪些是应用了墨菲定理呢?(联系我们实际的生活)
4、墨菲定理对于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做事情,尽可能把容易出错的方面提前预防,不要等到“屋漏又逢连夜雨”才想着补房顶!)
……
在这一系列思考当中,我将墨菲定律和现实生活里面的事物联系起来,多做几次联系性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的映象,更好的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面。
除了学习策略以外,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是不能少的。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新的技能都是需要刻意的练习。学习戏剧舞蹈的人都会知道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凡登上舞台的舞者都是日复一日的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最终才会成功。想要掌握书里面的知识、能力等,也是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中学生涯可能是大家知识学习掌握最好的时间。因为高中学习就是典型的刻意练习模式。每个科目都会有对应的练习册以及各种写不完的试卷。
单独的一本书,我们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去做练练习题,达到刻意练习的结果,为了实现刻意练习的学习模式,作者“强烈推荐采用主题式阅读的方式读书。即,针对某一主题,连续性阅读多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刻意练习的要素会自动的符合上。”
无意识阅读状态下,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读书的时候总是会一本一本的看新书,且不会挑一些稍微有难度的书,好像是很勤奋的样子,但是对于我们的身心大脑来说,就好像是一种体力活,它得到不挑战,大脑的活跃度也会比较低,“这是一种心智上的懒惰”。
在我们找到联系性的学习策略,刻意练习的目标(主题性阅读)之后,还需要对自己保持高度的觉知,“我们很容易产生那种我很努力、我很辛苦的在学习的满足感,而忽视方法的错误、结果的低效,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智运作上的懒惰和恐惧”。我们需要努力去克服这种低效的“满足感”。
最后,联系性的学习策略,刻意练习的结果(主题性阅读)、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保持一种高度的觉知,作者还提到“严肃的学习态度“”。
读不同的书,我们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读娱乐性的小说八卦,可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读心灵鸡汤一类的书,可能愿意做在沙发上学习,旁边茶几上放一杯茶。我在考会计证的时候,学习会计做练习的时候都是端正的做在书桌前进行学习的。
在不提任何技巧和方法的情况下,端坐在书桌前看专业书是最容易学得进去的方式了。“能够产生学习效果的,是真正的严肃的学习意识。”在学校里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前一周,不管平时多不爱学习的学生都会努力让自己做到书桌前,除了课本,还会带上纸笔笔记本等等。这就是一种严肃的学习态度,可惜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忘记了
用娱乐、消遣的态度去读严肃的自我提升性书籍,是很难提升自己的。再好的学习方法不过不去应用,我们永远都会陷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遗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