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势文化 古有女人的三从四德,子女的孝道,臣于君的忠诚,现有教育中常听的嘱咐,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上学要听老师的,就连成年之人工作了,也会被上一辈的教导工作要听领导的。又想到了一度喧嚣的《巨婴国》下架命运,便很能认同所谓的弱势文化。我们的确在不停的被教导着要处于弱势,安于弱势。
共和时代之前的千年文化里一直都有一个皇帝的存在,再大大不过天子,而皇帝之子中被挑选出来的太子,目的性特别明确,他接受就是强势文化的教育。而臣、官、民等则都是弱势文化下的群体,强与弱之间,不可逾越,因为谋逆是滔天大罪。皇帝是很厉害的人,因为他有最严格的家教,学习的极有针对性,所学即将来所用。康熙8岁登基,乾隆25岁,想想我们现在在这个年纪都在做什么。相较于那样的时代,现代社会好,好在一个共字,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强,便给人更多可以强的空间。
在我眼中,强势不是阶层,不是财富,是一种独立思想的强大。各种场中的强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并为实现付出最大的努力,他们成功了,便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强者,文学奖、科技领先者、三大独角兽的当家人,无不属于这一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为追求尽了最大努力的失败者并不是弱势,他们也是思想和行为的强者。所谓的弱势应该就是跟随者、从属者,虽然基本面很大,但也并不是说弱者中就没有强弱之分,就像所谓的链一样,一层层一环环。
天国是什么样子,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幸福与不幸。求善的时候,恶就存在了,寻美的时刻,丑就已经掠过脑海,没有不幸,又哪来的幸福。所以强弱共存,强领弱的客观存在,就注定弱的存在数量多于强,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强。
强与弱除了外界评价,或是客观存在外,还有一种是自身评价,当然自身评价的社会认可度会更小。我们看自己是强还是弱,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全能的强,一个人也不可能摆脱某一方面的弱,所以强弱共存不只是外在,也是一种内在。找到自己的强可以成为强,摆脱不了的弱不见得是真的弱,内在的方方面面如同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忠于什么,我们在所求的方向有没有走到自己满意的目标,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满意,以为目标总有下一个,强如果是一个终点的话,弱就是过程中的许多折点,数不胜数啊。
强势、弱势还有意义吗?有人希望得到外在的认可,有意义,但一定高度才会被看做强,而社会的高度有一定的标准,大多数能够做到的只是小众眼中的强,目标的定位很重要,而目标的存在则使这个外在转变为后一种,即有人觉得强弱自在我心,只是一段路程刻意判断的一个点,没有意义,点是前半程的强,后半程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