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的话,你希望它精彩耐看,请不要活成单线。
——李歌笑
01
我一个朋友,非常有才,能歌善舞,评过很多奖,得过不少先进,人生三分之一都快过完了,一问还没谈过恋爱。
我问他为什么不找对象呢?他会振振有词滴说:“前几年忙着读研,这是我人生中学业第二步,非常关键。”
“那也不影响谈恋爱呀,可以同时进行呀!”
“那不行,我只能一心干一件事情,而且要做到最好,不能分心。”
“那你打算啥时候谈呢?”
“把今年某十大先进个人争下来再说!”
“那好吧…”
我觉得已经不能再劝了,因为他中毒太深,强制解毒容易朋友没得做。
曾几何时,我也是中毒害很深的一位,直到我发现不能把“人生”活成单线,才慢慢走出这个旋涡。
02
记得小学六年级,坐在我后排的一位女生,长得跟杨幂一样,总是会问我数学方面的问题,她那会儿字写得特别好看,我数学成绩还不错,总会很耐心地帮她解答。后来突然有一天她托我同村的一个人寄给我一封信。
不用想那里面肯定写了一些不该看的东西。把我的小心脏吓得蹦蹦直跳,我赶紧把这东西放在书桌里藏起来,一直不敢拆开看,可也不舍得丢,但每天老提心吊胆的,感觉它就像一颗轰天雷,随时可能惊天动地。后来每次在班上看到她,我的眼神都会有意躲避,她再问我问题,我也会简单敷衍一下或者说不会。
后来小学升初中,她去了一中,我没考好,去了二中,她又给我写信了。这次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下,现在只记得她鼓励我一起考到市一中。
再后来,我们都没有考到市一中,反而距离越来越远。一直到上大学,我到了北京,她去了广州,从此天各一方;虽然最后还是通过qq、微信取得了联系,却发现我们都早已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们了。
牛津大学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研究发现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这也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如果这个数对大部分人来说真实,那么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150个人就会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般不断更迭。有人进来,就会有人出去,注定有些人,就算你功名成就,也难以挽留。
既然人这一辈子遇到的人是有限的,再加上受时间、地点、人的价值观等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对你有好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恰定的时间、恰定的地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遇到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好好把握而要去躲避呢?后来我发现,追根溯源一个是家教耳提面命的结果,一个是学校耳濡目染的影响。
03
上学那会儿,父母长辈茶余饭后都会强调的一个观点:年轻人要先立业后成家;什么年纪干什么年纪的事情;当学生就只把学习搞好,其他不用管。
学校经常会灌输的观点:大到“修齐治平”(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禁止早恋。
因为这些观念,走上社会,工作后,顿时发现除了会考试,啥也不会,就连动物的本能谈情说爱也退化了。
现在有些父母又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成了“大龄青年、剩女、单身狗”,不会找对象,可曾想过当初你们是怎么培养的。人不是机器,不是钟表,不是程序,很多能力都需要培养,哪一方面你遏制它,就算其他方面成熟了,也是巨婴。
“修齐治平”在家教的氛围下,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成了先修身后齐家,再去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些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先后的顺序。可要是真有人用前半生来修身齐家,后半生用来治国平天下,那就很容易出事。
比如那些大恶不赦的腐败分子最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懂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
比如影视界的周星驰导演,不惑之年,茕茕孑立,功成名就,头发花白才感慨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把曾经的戏演成了今天的命,只因不懂得齐家也是需要持续投入经营的事情,错过了也就真的错过了。
要说到影视剧,其实有很多导演都在用多轨,什么“平行蒙太奇”,小说也有好几条线,《权力的游戏》更是7、8条剧情线同时进行,才会让观众觉得精彩无比,又不失单调。
因此,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的话,你希望它精彩耐看,请不要活成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