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静芳
星期六早晨起来给外孙女Coco梳头。每天为她梳头是外婆最乐意的事了。外婆会根据Coco学校上课的内容变化她的发型。
语文课要梳高挑的马尾;体育课要把头发高高盘起;图画课要编紧致的麻花辫;音乐课需要飘逸散发,随乐声起伏翩然……。
外婆的手指穿过女孩柔软的长发。丝丝缕缕的编进了诗和远方。
”外婆,今天不上课,梳头发就苟且一下吧,”
”什么叫苟且呀?”外婆问。
”就是随便马虎一下的意思啦,外婆你不知道啊?”
外婆愕然。
"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的话堪称经典,连远在海外的六岁小姑娘都理解并当成日常用语随口捻来。
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心中的诗与远方比之现实中的苟且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
六年前来澳大利亚定居的美君夫妇,有一个在国内重点中学学习的女儿,学业优秀,堪称学霸。以至于在随父母来澳洲后轻松融入澳洲教育体系毫无压力。尤其是英语更是无缝链接,只是英式口语中带了明显的澳大利亚口音。在这个以治学严谨的学校,学霸地位稳固,举重若轻拿到奖学金。
我深切感到,能学习且会学习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体系都是可以适应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美君夫妇打着Manual labour(体力活)要担负起女儿在私立学校不菲的学费,虽说有奖学金弥补学费之不足,但终究是窘迫着的。
看着美君夫妇的女儿作为学生代表在台上发言,(是唯一的一位亚裔学生代表)沉稳,大气,思路缜密,英文口语流畅。我想,这个孩子是会给她的父母和自己,挣到全额奖学金的。
几年的努力,美君夫妇已经有了比较安稳的工作。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有了自己存在的磁场。
看着他们一家平实的安静中带着恬淡的期许,过着虽不丰饶却毫不潦草的生活。
我问自己,他们的生活是在苟且吗?
不!
他们一家生活在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
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就在心灵的最远方;诗就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处,是那个可以把日子过成诗的模样……。
每日行走于阿德莱德清凉的夏日之中;行走于繁华街区时尚之都……。
蓝花楹谢了,满地蓝;千层红艳了,灯笼挂;合欢花金黄,柳叶飘荡;不知名的野花层层叠,白栅栏关不住引颈的花。
外婆看到杂草中的几朵雏菊,原始的单瓣雏菊,它在澳大利亚,就是野花。忍不住与Coco分享。
"很美吧?"
"嗯,就是太小了"
"在蚂蚁看来,很大呢"
是的,田野很大,世界很大。
外婆从不拘泥于自我,拘泥于日常。
她温柔地抚摸那朵花儿。
"花店的花都有人施肥,有人照顾,当然长得大。
这朵花虽然很小,但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开出的花,才最美丽。"
在那一瞬间,外婆也许抚摸到了自己。
在国外生活不易,蓝天白云之下毕竟是别人家乡。
外婆用诗和远方营造着精神上的伊甸园,对抗生命中的粗糙。
Coco的外公和了上海朋友南山的一首词,描述上海的冬日情景。记录下来就作为本篇的结尾吧!
【鹧鸪天 ·和南山】
也想冬日雪飞扬,窗外唯见雾迷茫。偶遇暖阳半日照,紧呼老伴健身忙。
快步走,气血畅,心快血奔又何妨。夕阳之下不读诗,寒风不囚意狂放。
* 南山是我们上海的朋友,擅长按词牌体裁填词。
写于南澳大利亚家中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