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在网首页上搜索到的。
但是当你问我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我的回答是:我的信仰就是没有信仰。到目前为止,我无法定义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我找不到一个信念,也找不到一种信仰或者一种特定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听起来有点迷糊,正是由于这种迷糊而分外去追寻和探索。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大概是因为对爱的向往和坚信。咦,这么一说我的信仰是对爱的信仰。是的,当我拿到题目的这一刻,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张信哲演唱过的一首歌——《信仰》:
我爱你 是多么清楚
多么坚固的信仰
我爱你 是多么温暖
多么勇敢的力量
我不管心多伤 不管爱多慌
不管别人怎么想
爱是一种信仰
把我 带到你的身旁
是啊,这信仰多么崇高又朴实,我们的一生不都是在追寻爱与被爱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最近刚刚又读了一遍的那本小说——《平凡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小本小说之后,我再次崇拜路遥老师,竟然可以把一个个小人物都刻画地如此生动深刻而又不得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我在想是什么能让孙少平能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可以继续去追自己的世界呢?又是什么让孙少安抵抗贫穷,与时代抗衡呢?是什么让田晓霞放弃生命而拯救新生?又是什么让田福军放弃功名利禄铺身为人民服务?看完书我一时无法回答出这些问题,但在今天突然想到了这不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么?信仰不分性别,不分阶级,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一旦建立起来并信奉着就会改写人的一生。
孙少平,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学子,虽说是考上了县高中,但因为那份清汤寡水可以照出自己穷酸样儿的丙菜和黑馍馍让他听见了自己自尊被碾碎的声音,他不得不穿着缀满布丁的单衣穿过嚎叫的北风走过早已散尽人群的操场去偷偷取拿一份虽然已经让他卑微到泥土里却又不得不拿来填饱肚子的食物。那个时候的他有信仰吗?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大概就是他想要吃饱饭吧?当我们再次看到孙少平的光辉时刻大概是他成为学校文艺骨干跟田晓霞奔赴黄原演出的时候。他通过田晓霞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开始下定决心要飞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他要与命运抗争,这可能就是他的信仰。尽管高中毕业后,他不得不回家跟哥哥父亲一起挣工分儿拯救一下烂包的家庭,但是他一刻也不曾放弃过要出去,他在等待着时机。待他失去了教书的机会再次被下放到土坷垃地里的时候,他并不觉得身体上的苦累是折磨,而精神上的那种迷茫和无望才是煎熬。如果同样是苦累,他宁愿选择走出去,走到外面的世界里去看看。他在黄原诚成了一个街头揽工汉,但这种生活却没有让他感到痛苦,他喜欢这种有追求的日子。他执意要离开双水村,迁户口,进大牙湾煤矿,孙少平觉得自己为自己闯出了一条路。他信仰跨越阶级的爱情,尽管他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痛苦过(侯玉英的追求,郝红梅的嫌弃,高朗的竞争),但他从不曾放弃过对田晓霞的爱。小说的最后,孙少平拒绝了金秀的求爱,回到了大牙湾惠英嫂子的家。不知道这种遵循了自己的信仰的人的爱情将来要走向何处......这应该是就是命运与信仰的较量吧?
孙少安,十八岁就当上生产大队队长的进步青年。本来我以为他将是一个抗衡命运的人物,但他选择了抗衡贫穷,抗衡贫穷成了他的无尽信仰。他逾越不出阶级的鸿沟来接受润叶的求爱,他只能把对润叶的爱压抑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确实是配不起润叶,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尽管后来因为办砖厂成为企业家,他依旧说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如果从这点来看的话,孙少安是一个本分的人,他恪守自己的身份,始终不敢迈出一步。他的信仰就是带领家人走出贫穷,他做到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田晓霞,出身高贵的灵动女子。如果说起她的信仰,我觉得可以用崇高了,她向往自由的爱情,跨越各种阻碍,她坚信爱情的力量可以让距离不存在。她追求更自由的生活以及继承了父亲为人民服务的大爱精神。她坚定勇敢开放又热爱生活。当她扑向洪水中的小女孩时,不知道那一刻的她在想些什么呢?
田福军,一个愿意为社会献身的人民公仆。我不得不说这种人物之所以光辉是因为少见,他的信仰就是坚定新时代的惠民道路,带领辖区内的人民走出贫穷,过上好日子。还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由及推至全国的改革风潮。他敢于发言并且实事求是,坚信自己的改革政策。女儿牺牲后,他觉得这才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终极表现,如果换做是他处在那种危险情况下,他也会选择救人,将生死置之度外。
田润叶,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她符合中国大部分女性的特质,她爱孙少安,她的信仰就是有爱就是天堂。其实她跟堂妹田晓霞有一样的信念,就是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的命运无不随着她的信仰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所谓的联姻拯救亲人到拒绝李向前的求爱以及到后来李向前因为车祸变成一个残疾人,润叶又重新回归到李向前的身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信仰不是一成不变,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问她还爱孙少安吗?孙少安还爱她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大家都在命运的重压下选择了顺从。
此刻,让我想起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里的那场海上大风暴,正是因为这场风暴,让所有的人内心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就是信仰的重新打破又组合吧?
信仰大概就这样,一次次地被信奉,又一次次地被重新组合,这可能就是生命不断更新的意义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