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去的半年,是拼命的半年。
工作日下班后成为夜间学习工作者;
周五下午放松片刻,周末偶尔出游。
这种状态从宝宝来临后,一直没有停过。
连续几个月后,察觉到腰部有异样,我才开始缓下来,看到这书后,才开始停下来。
我跟自己商量暂缓了手头事情,即使是最近新制订的主题阅读成长计划,我也放慢了节奏,先理清方向和目标,以慢至快。
我开始恢复每天读一句何凯文的“每日一句”的习惯。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同时做所有我想要做和别人希望我要做的事情。
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到哪里?
《精要主义》提出"个人努力峰值"和“个人贡献峰值”的概念:
原来我一直追求的是个人努力峰值,对于什么是对我是重要的,背后对我重要的原因,以及当下是不是去做这些事情最好的时机,我都通通都没有考虑。
什么活动都接,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贡献值降下来了。
2.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
这句话,是罗辑思维的一起节目,讲日本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的故事。
每一步都对,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会发现你一直只是一个乱砍乱杀的“莽夫”而已;
图片来自《精要主义》
看到第二张图,我开始审问自己,我现在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何凯文的“每日一句”
育儿
阅读书籍
空中课堂
每周两篇简书输出
这些事情只是为了接活证明自己努力,还是在为了实现我的一个目标?
问题来了,我的目标是什么?
是个人品牌吗?
我的个人品牌定位是什么?
是财务自由嘛?
财务自由之后,我想做什么?
《精要主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
正确的理解努力;
不要用努力去自欺欺人;
不要因为努力而忽视了和努力同样重要的情感、品质和思维;
不要因为可以强调努力而变得忙碌乏倦。
3.
我在自己的活动日历中写下了2021年要实现个人品牌的目标。
但是我没有告诉自己,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做什么?
这个目标会不会太大了,压得我喘不过气?
能不能将这个目标用WBS分解一下,变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设定几个关键节点。比如:
学会思维导图基础运用?
学会0~12岁学习方法使用?
学会实用心理学运用?
学会日常人际沟通?
给自己设定一个太大的目标,往往除了给自己增加手足无措的压力,没有其他什么好处。
就像猫爷给自己的书桌前贴了一张粉丝50万的目标,也是在他已经40W粉的时候才做的计划。
我需要在合适的时机来设定目标。
4.
这三张图都是《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提供的概念。
集中精力
关注目标
分解达成
这三张图适合我来重新设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向。
同样也适合正在学东学西的你,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