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环境后,明显感到自己比以前更忙碌。记得我去公司第一天,老总对我的工作是这样定位的:
1,做你以前做过的工作,入厂出厂的质量都由你来把控;
2,空了跟着XX学关于和供应商沟通的,你会沟通技巧又懂图纸,技术交底这块儿都由你来沟通;
3,把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
4,重点学三坐标;
5,跟技术学设计;
6,其余你愿学的都可以学,我们是小公司,什么都要学做。还别说你,就是我们,忙起来的时候,都要去车间打螺丝。
一下感到想学的太多,又告诉自己别着急,一点一点慢慢来。我想我学东西都是那样,刚开始学得很慢很慢,也许会让教的人都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可是我还在那里干劲冲天地问为什么?关于知识,我不想只懂点儿皮毛,得想通来龙去脉。
更重要的是,对我来说,光顾着上班可不行,下班还有一大堆事等着我。像打仗一样做好晚饭吃好晚饭做完家务后,又得费神儿地想明天早上吃什么,中午带什么。待到操心完一日三餐,家里还有个小学生等着我给他讲奥数呢!忙忙碌碌的一天下来,早已没了属于自己的惬意的幸福时光,有时只得用熬夜来获得片刻安宁。从这时起,阅读、运动、练字、写作都远离了我,心中想的只是工作和奥数。我想我的精力有限,一段时间把一两件事儿做好就行了。
哦,我喜欢,优秀就是一年365天的不断重复。
事实上,工作起来可没那么顺利。先说大老总安排我做的车间现场分区一事,我硬是不知从何做起,一直拖延着。没想到大老总对这事儿耿耿于怀,说了一次又一次。因为害怕独自一人去做做不好,我干脆不做了。某一天早会,大老总再次提起:“我说如梦,跟你提过的现场分区这件事情,要引起重视,要做起来。我们要慢慢走向正规,要向可视化管理和精益生产靠近。”我又漫不经心地打着哈哈。
“老总,这事儿我来做,我来规划,如梦一个人做起来可能有点儿困难。”二老总当着那么多人替我说话,我感到无地自容,也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异样的眼光:“面子大呀,明明是你的工作,你拖延着不去做,老总来帮你做吗?”
可是我却天真地以为,真的是二老总做。只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该我做,也很简单。先去想去做,再把事情做得完美。
不顺心的事儿何止这一件。技术含量稍微高点儿的三坐标,看带我那老师编程编得辛苦,想得头痛欲裂的样子,我又有了放弃的打算。
我对自己说:“为什么非要去学那么多呢?平凡一点儿普通一点儿不好吗?大不了我就当检验员,当一辈子的检验员。”
尤其是被教三坐标的老师质疑一翻后,我更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觉你学得很慢,记忆力也很差,感觉之前给你教过的知识全都忘完了。”
这一刻,我是真想躺平。试想我已经39岁,一切都定下来了,这辈子再不能做些什么,再不能做点儿有价值的事儿了。当然,这种感觉让我感到悲哀,让我感到身不由已地置身职场像一潭死水。
“我真笨,怎么稍微有点儿技术含量的事儿都不会做?”一个声音说。
“真的拒绝成长吗?真的有你想像中的那样难吗?你都没去尝试,确定自己学不会吗?”另一个声音问。
这两个声音每天都在打架。
最后是那个理智的声音占了上方,我要撕掉撕掉别人给我贴的标签。我相信: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我,而是我怎么看别人。
当我克服了这种恐惧,学习三坐标变得有了一些头绪。我想我应该像那些徒步去远方的所有人一样,不要去想远方到底有多远,只能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一次学习,都要学会一些知识点,然后不断练习以期达到熟悉操作。
我记住了前辈的话,学三坐标没什么决窍,就是不停地练,不停地练。当我这样有目标地尝试的时候,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
还有一些困难,比如老总安排买量具,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不会买。老总疑惑:“都是当家的能手,还不会买东西吗?”委实说,我是不太擅长买东西。即使买,我喜欢买好的东西。我始终坚信: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不好的东西,让我用着都没信心。
但是,我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工作,必须去做。当然,最终我还是去作了对比选了各方面均合格的量距。
打心底,我是高需求宝宝,我希望获得好的检测手段和检测工具。作为质量人,我最羡慕的是别人有三丰的量距,量出的值和三坐标一样精准。
通过以上总总,我总结出一个职场经验:说不会是最没用的借口,干就行了。
文/何婉仪
20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