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进入结尾环节。稍微有点懵逼,因为很少结尾做反驳观点。我看一本书都是看自己能吸收多少,喜欢的观点就多吸收,不喜欢或者不理解的少吸收,很少以批判性思维去反驳。我的大脑cpu只对自己关注的部分启动,这也是一个悲伤的事情,也说明了读书不精,没有带自己的思考。
停顿罢工几小时之后,开始启动常规思维了。还是喜欢用”模版“,”套路“来进行分解,这也是一个理科生多年的逻辑思维本能导致了。
S(优势):
1. 本书让我学到了运营的基本常识,规则和起源;
我喜欢互联网运营史的追溯,其实运营也是运势而生,由市场,营销,客户维护,编辑,管理等化身而来。职能的划分和细分,其实都是不同行业不同局势的细分要求,需要一个做xx工作的人,这个岗位就顺势产生了。ps:本人非运营出身,但具体工作感觉到所有工作职能潜移默化的互相渗透。
2. 有许多的干货,方法论参考;
思维方式和具体执行操作的干货很多,具体吸收因人而异,尤其是思维方式方面。认知的升级需要多次的底层工作,和反复的思考。这本书关于思维方式,例如目标导向,回报后置,用户体验维护等意识,讲的来龙去脉很清楚,也很让人认同。至于具体的操练,个人如何应用,真的是见仁见智了。这种认知的变化,不是看完一本书,头脑想了又想能改变的。关于操作方法论,例如文案撰写,内容运营,活动策划等执行性方法论多,而且伴随案例,很容易吸收转化。
3. 思考很多,无论是运营的,互联网的,个人方向的;
可以看到本书作者的真诚,里面很多的思考,对运营的,互联网行业的,个人发展建议的。这是作者10年经验精华,也能看到作者的分享贡献精神。互联网的开放就是很多人从得到-》贡献的变化,这不止是技术的变革,也是思维的变革,争取多方共赢。在个人发展方面,无论是否运营,都会同样看见职业发展曲线按照两条线模式发展,一条职业技术线,一条行业认知线。个人的前期发展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拿得出手而且优秀超过预期的硬实力,后期更需要有行业大局观,了解行业所在的商业逻辑规律,懂产品,懂运营,懂商务,懂业务,懂数据。
W(劣势):
1. 非资深运营,很难界定说运营的基础工作是否完全正确,但对2B类运营,数据,商业逻辑等相对涉及较少,更像是一本真对初学者,或者1-3年经验的入门级工具书,;
2. “下一个时代是运营驱动的“,这句话完全是立下一个flag, 产品,技术,数据人士可能站出来表示不同意。从不同角度来讲,下一个时代是产品/数据/技术/运营/市场驱动都是对的,也可能都是片面的。如果说是运营驱动的,那必须建立的前提是,行业规则已定,技术瓶颈难突破,市场高度竞争化,产品创新空间小等环境下。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几年产品高度同质化,创新点很快被抄袭,的确需要精细化运营。同样,同等环境下,也可以说是数据驱动的,君不见这几年整体舆论都是数据驱动未来,大数据满天飞么。
但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突破,很快就在下一个5年出现在更多的应用领域,技术突破的变革,正如第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样,迅猛而快速。正如之前所说,所有岗位需求其实都是运势而生的,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现在职位职责更新换代,新的技术和职能要求会出现。要想看到市场最火热的趋势,其实去招聘网站,技术网站看一下,哪些岗位是最热门的,就可以知道了。人工智能,大数据,Hadoop是市场上最强烈的风暴了。
3. 本书很多章有很多干货,但逻辑串联性不强,很像很多篇干货文章的集合体。在归纳总结文章大纲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突兀感。干货太多,有时候也会有疲惫感,感觉兴奋点一直在,但没有到达高潮的感觉。同样,关于思维方式的思考非常多,可能对初学者造成困扰,因为思维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基础积累。
结论
总体而言,开卷有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否喜欢,见仁见智。推荐给初入职场,1-3年工作经验的人,无论哪个行业,因为个人职业发展都是相通的。推荐给初级运营人士,或者对运营感兴趣的人,对运营的认知较全面,尤其对内容运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