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去年,我关注的一个博主的某一篇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今年初学校图书馆终于上架了,我跑了三趟图书馆把它看完。昨天,我正式地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现在写下的,是零星回忆,与再读的感受。
我读过一些好书,他们各有各的好。但从没有一本,像《聊天记录》这样,让我觉得整个人被剖开来。读完之后,我很凌乱。不是我先入为主预想的结局,但回顾全文,又是那么该死地合情合理。对于弗朗西斯,我又爱又恨。我与她有很多相似,又截然不同。我能理解她的感受与一切抉择。作为一个读者,我完全偏爱博比。我同时很心虚地庆幸,我只是一个读者。至于尼克,我能明白他对弗朗西斯的吸引力,但对我完全没有。最后说梅丽莎,在我这里,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工具人。可爱,可怜,可恨,但基本上只是为了完成她角色的使命。
再看到封页上对作者萨利·鲁尼的介绍——千禧一代的代言人,我点点头,深以为然。这样的共鸣感一定不是我独有的。我们这批刚刚告别童稚,即将成为大人却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这样的新奇,徘徊,选择。
这本书引用了一句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话,“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要爱谁。”事到如今,我已经不想再纠结于这些决定。就像莎莉·鲁尼在创作谈里说的,故事讲来讲去,她还是想说,她就是想发现,无论有多少危机,也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最终,爱,还是一种可能。
我发现,在这本书里,我不会对同性恋,双性恋,婚外恋有所警觉。只需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观里,让我觉得很轻松。没有现实需要面对,没有道德需要遵守。这与我近来总是享受做梦是一个道理。我很满足,把梦当现实来过也很不错。不用负责的阅读也很不错,我想如何就如何。
弗朗西斯很有一些才能,和成熟的思想。她有时需要依靠自残摆脱某些困境。这显得我更像是在无病呻吟,无能狂怒。在两段关系里,尽管看起来对方都比她优秀和招人喜欢(我不觉得尼克比她好,我只是说以大众的眼光,看起来,一个光鲜亮丽的男演员和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相较,前者处于优势地位。),但她也并未落得下风。她有让比她“好”的人喜欢她的“能力”,这是天赋。
我翻到对她某一次自残时的描述。觉得自己像一只空杯子,被尼克倒空了,她看着洒出来的东西:所有自以为是的观点,关于自身的价值,试图装成她不是的人。真的可以倒出来吗?我没有办法不被这些东西填满。或许我也得遇到自己的尼克。
我最后翻看弗朗西斯给博比写的那封长邮件。当时读到这里,我很受触动。但看过结局后再来回看,由于太偏爱博比,我想我会生气。其实没有。我还是愿意相信弗朗西斯对博比的爱,也愿意相信她是真的想要同博比创造一种“彼此相爱的新模型”。一个谨慎得小心翼翼的人,慌乱到露出自己脆弱的肚皮,我没法不共情。想来只是不同的决定而已。决定并不肯定或否定一切,决定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