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读书可以当饭吃
又一年的感恩节到了,而身处异乡的我,除了能给远方的妈妈送去一句问候、一份祝福,又能干什么呢?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已是我读书的第十二个年头了。八岁那年,与同村的其他孩子一样,我也能上小学了。那时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至少我们那个小山村没有,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了接受教育的旅程。彼时还没有义务教育,或者说这口风尚未刮到我出生的地方。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为我支付学费,上学的事就一直拖到了八岁,最后母亲不情愿地借了两百块钱,至此,我终于可以上学了。其实这么晚才让我上学,母亲是有想法的,其一是可以等家里的条件充裕一些;其次是想着我大一点读书可以让她少操心。再者,母亲认为我没必要读那么多书,上完小学就可以了。“读那么多书干嘛呢?又不能当饭吃”这句话在我们村庄几乎是不成文的“真理”,就像是一个女王,差的,只是一顶王冠而已。
而今看来,其实也不奇怪。对于常年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土地才是一切,庄稼种好了,胜过你才高八斗;收成不好,枉费你学富五车。受此影响,母亲也把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只要是她在做事,而我在看书学习时,批评是少不了的。
而我呢,自从读书以后,慢慢发现,原来,除了种庄稼,还有那么多精彩的世界和各式的人生。随着识字越来越多,我开始能看懂一些故事书,知道有一个为救同伴而砸缸的孩子叫司马光;为救母亲而劈开华山的孩子——沉香、、、、、、啊,原来除了我待的小山村,外面还有这么多惊奇的事!彼时的我,感到十分新鲜,因为这些都是无法从小山村的人的口中听到的。我看了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我想母亲肯定没听说过,她若听了,必定会欢喜。但当我满怀信心地准备给母亲讲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复:“别看那些没用的东西,快放下书,跟我去担柴!”语气之坚定,容不得商量。受到这样的打击,我内心十分憋屈,但拗不过母亲,最终还是背着小背篓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的后面。那一刻,我选择了忍耐,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一定会让母亲知道,读书,是有用的,是可以当饭吃的。
小学毕业后,我选择了继续去读初中,而不是像堂哥堂姐们那样外出务工。母亲对此很无奈,她不想让我继续就读,因为在她看来,挣钱娶媳妇才是正道,读那么多书来干嘛呢?况且家里的条件也无法再继续供我上学。虽然义务教育已经推行,但学校离家远,如果去读,就要在外租房子,这可不是一笔小的花费。再者我去读书了,谁来帮衬她,靠父亲吗?不现实。因为父亲向来不管事,家里的一切大小事物,但凡母亲能做的,他从不搭把手。这一点,每每提及,我内心都隐隐作痛,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但他却没尽到一个丈夫或是父亲的责任。这一切在我记忆的尘埃里,都记录着点点滴滴。
所幸,我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之后的我变得异常勤奋,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我最终以学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而我进校时,排名不及前一百。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用汗水堆出来的。初中三年里,我搬过砖、做过水泥工、摆过摊、、、、、、总之,只要能赚到钱,我都去做,我希望这样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在那三年里,每个周五的下午,来回二十多公里的山路,风雨兼程,每次回到寄宿的地方就感觉腿脚发麻,因为一个星期要吃的东西,都要从家里背,有时一颗白菜可以吃到干巴,毫无水分。每个星期十块钱,算作煤费,艰难的时候,连十块钱也没有,怎么办呢?自己解决。但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自今仍然受益。可即便是这样,我仍然没能向母亲证明——读书,是可以当饭吃的。在她看来,我只不过是在读书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而已。
进了高中以后,母亲似乎减少了对我的干涉,很多事情,我只是向她简单的报告一下就了事,她开始“统而不治”。而对此,我很难说高兴,却又不能说不开心。曾经她是那样的执拗,我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只得“屈从”,情形好的时候,也可以哀求。如今呢?万事我做主,自由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山大。后来我一直在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开悟了吗?不,不像;或许,是妥协。至此,我的后脑一阵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