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还可以试着理解成:怎么拥有创造力。
武志红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取决于这个人的感受流动的空间。而我们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一个外在之物去修炼。那可否理解为,当我们不断的在所创造之物中去体验,承受,臣服,感知、感受流动,就同时也会提升我们的创造力,也是在修炼内在生命力。
虽然有点绕,但是听完武志红这一周专栏:臣服的动力。好像结合前面学的,能想明白一些东西。
比如,前面提到要参与到现实中来,要真实鲜活。还一直记得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可是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道理都懂,有些人还是做不到全然放开自己,让自己去爱恨,去参与现实中去真切体验呢?
在这一周里有一章武志红讲到:创造于扩容,忽然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害怕放开自己去参与,与体验。
因为无常,不相信无常,惧怕无常。
其实我也不懂无常,先来看武志红的讲述。
我们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一个外在之物去修炼。这里的内在生命力,我理解为等同于我们能体验到的感受流动的空间,也等同于我们所拥有的创造力。创造本身需要在流动中发生。
而我们所创造的外在之物,可以是房子,公司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部作品,一个理论,或一件美妙的艺术品。
拥有创造之物非常不容易。
这个世界上有伟大的创造之物的人是少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人生的任何创造之物最后都会毁灭。武志红说这是无常。
即,你亲眼见到你所创造的不属于你,体验这过程太考验一个人的心灵,最后,那没有被体验这一切后冲垮的心灵,内在生命力会更坚韧,那也很值得。
还有另外一层理解,关于无常。
你已知自己的创造之物会毁灭,会归于无常,但仍然能全情投入,去创造出最高水平的作品来,而且这毁灭有可能还是自己亲手去实施,这过程也磨练心性。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太多人不敢参与,不敢爱恨,不敢创造,甚至不敢生出渴望,因为担心渴望不能实现,再深问,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失败是因为一种难以言说的,很深的羞耻感,源头竟然又在全能自恋。
那该怎么做呢?
用心投入,不要任何都凑合的心态。不投入,你的感觉不是你,或者你没有感受到真实的你。这也是武志红曾说他给太宅的人的疗愈方法是,用心参与到现实中来。
关于前面我理解的无常,还有因为害怕失去而切断自己拥有的,和感受的权利,我想到一些具体的事情。
我曾无意收养过一只流浪狗,几次分别,最终分别,让我难过很长时间。后来我暗暗对自己说,再也不养宠物。按今天学来去想,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再生出渴望,这是不够勇敢。
能扩容心灵空间和修炼内在生命力的,是需要全情投入去创造我们真心想要创造的事物,而什么是我们真心想要创造的呢?聆听自己的感觉,并试着持续地表达和追求它们,让你感觉的流动形成一种持续的存在,当我们臣服于这存在,就已经拥有了创造力。
不容易做到,不会速成,但非常值得一试。在试的过程中,会拓宽心灵的空间,会让内在生命力坚韧。
写到这里来,感觉又理解了一次和菜头和冯唐。关于写作,他俩都有过类似的表达。
和菜头说用一次次写来体验拥有创造者之心是什么感受和体验。他还讲他又明白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即使出海之前知道不会遇到大鱼,也一样要做好每一天的准备,就像真能遇到大鱼一样,用心投入当下的角色。冯唐也说,他经历,理解,表达,就是想要让自己去经历,去体验感觉如何真实流动,然后表达,在这里,聆听自己的感觉,表达就是创造。